| 
 | 
文学研究会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 
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 
倾向于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 
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 
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 
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 
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 
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 
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 
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 
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 
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 
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 
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 
朱自清、王鲁彦、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 
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 
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 
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 
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 
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 
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 
学类别分组)。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 
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 
用。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 
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 
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 
《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 
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 
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 
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 
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 
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 
年,共 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 
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 
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 
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 
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 
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 
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 
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 
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 
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 
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 
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强调“善”和“真”;有 
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借文学“阐道 
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 
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 
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 
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 
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 
思想上的冲突。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 
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 
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 
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 
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着自然主义的成分。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 
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 
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 
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着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 
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 
主义名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 
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 
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 
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 
“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 
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 
“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 
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 
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 
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 
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 
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 
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张恩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