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其他文学分类常识 > 上海“孤岛”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上海“孤岛”文学

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这个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
文学运动。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但
在这片沦陷区中间,还有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
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未为日本侵略者控制,这
两个租界当局,由于和日本侵略者有利益冲突,在一些
问题上采取中立政策。留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利用这种
微妙局势,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坚
持抗日爱国的文学运动,这块土地被称为孤岛,发生在
这里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孤岛文学运动。这种局面共持续
了4年又一个月,1941年12月8日,日军于发动太平洋战
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也被迫终止。
  孤岛的特殊形势使孤岛文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紧
逼日本侵略者和汉□卖国政权活动的中心南京,这里的
文学反映形势迅速,揭露敌人的阴谋及时,战斗性强,表
现的形式巧妙多变,同时群众文艺也蓬勃开展。《鲁迅
全集》在抗战爆发前遭到国民党重重刁难而无法出版,
这时却在这里出版了。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很难想象能与
读者见面的、最早系统地报道中国红军真实情况的《西
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也在这里出书。南社的柳
亚子、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夏丐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骨干阿英、王任叔、梅益、于伶,
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等,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
各种爱国活动。巴金有一段时期也在孤岛从事写作。
  在这里先后出版的各种文学丛刊、期刊和副刊不下
百种。综合性文艺刊物如《新中国文艺丛刊》、《文学
集林》、《奔流文艺丛刊》、《奔流新集》、《文艺界丛
刊》、《戏剧与文学》、《文艺新闻》、《文艺》、《鲁
迅风》,散文刊物如《宇宙风乙刊》、《萧萧》,杂文刊
物如《杂文丛刊》,戏剧理论刊物如《剧场艺术》,都是
这个时期具有全国影响的刊物。文学副刊则有王任叔先
后主编的《译报·爝火》、复刊初期阶段的《申报·自
由谈》,柯灵先后主编的《文汇报·世纪风》、《大美
报·浅草》、《正言报·草原》,王统照主编的《大英
夜报·七月》等,《译报》上的综合性副刊《大家谈》
也刊登一些文学作品。由茅盾和楼适夷先后主编的《文
艺阵地》,名义上在广州和香港出版,实际上1至4卷的
大部和随后出版的两期《文阵丛刊》(在大后方发行,仍
继《文艺阵地》卷次编号),仍在上海秘密编辑以至排印。
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进步文艺刊物
  这段期间最活跃的文学品种是戏剧和杂文。于伶、
阿英(魏如晦)、许幸之、李健吾、顾仲□是戏剧创作的
活跃分子。于伶的《夜上海》、《花溅泪》,及时反映
“孤岛”现实,阿英的《碧血花》(又名《葛嫩娘》)、
《洪宣娇》,借历史激励爱国热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
结合得较好。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的盛行,以及业余话
剧向专业话剧演出发展,都是孤岛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孤岛杂文,是孤岛政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表现孤
岛文学特色最为突出,这里乃至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
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而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应
服群(林淡秋)、唐□、柯灵等,成为这一时期杂文作
家的中坚,《边鼓集》、《横眉集》以及收在北社主编
的《杂文丛书》里的一些杂文集,代表着当时的杂文艺
术水平。
  群众性文学活动蓬勃开展的另一领域是报告文学。
1939年,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曾经有计划地发动过一次
大规模的文艺通讯运动,从而涌现出一批群众性的报告
文学,并一度出版文艺通讯的专门刊物《野火》和《春
风》。孤岛时期群众性报告文学第一批成果,反映在由
梅益、林淡秋等人主编的《上海一日》里。
  这时期在文学的其他领域,也有不少新成就。著名
学者陈望道在美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小说作家师陀(芦
焚,也兼写剧本)、林淡秋、钟望阳(兼写儿童文学作品)、
罗洪;儿童文学作家贺宜、包蕾;诗人朱维基、锡金、关
露;散文作家王统照(兼写诗歌)、陆蠡;翻译家董秋斯、
胡仲持、姜椿芳、傅雷、满涛等,都作出了贡献。通俗
文学方面,赵景深的大鼓词《平型关》,曾受到称道。鸳
鸯蝴蝶派作家中,包天笑为《文林月刊》撰写的连载长
篇小说,周瘦鹃的短篇小说《南京之国》等,以及秦瘦
鸥反映军阀统治的《秋海棠》,都有一定的影响。
  郑振铎、王任叔、孔另境主编的《大时代文艺丛书》是
孤岛上少有的一套有质量的文艺丛书。巴金主编的《文
学丛刊》,继续在这里编辑出版。文艺理论和鲁迅研究
方面,巴人的《文学读本》(后改名《文学初步》和《文
学论稿》),是中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原理和毛
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阐述文艺问题的最早著
述之一;平心的《论鲁迅的思想》(后改名《人民文豪
鲁迅》),以及巴人的《论鲁迅的杂文》,都是影响比
较大的鲁迅研究的著作。
  恶劣的政治环境,并没能阻止文艺新兵的不断涌现。
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洛蚀文、方典、何典),小说散文
家谷斯范、程造之、吴岩、束纫秋(越薪)、黄裳(宛
宛)、何为、徐开垒、刘以鬯、董鼎山,文学翻译家草
婴、辛未艾、任溶溶、董乐山,诗人华铃等,都是先后
在此时此地开始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的。
  孤岛文学虽然地理环境特殊,但孤岛不孤,它和延安、
皖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小后方”,和
香港乃至海外爱国华侨经常保持着联系。那些地方常有
关于孤岛文学的介绍和评述,而孤岛的报刊,更经常刊
登来自上述各地的通讯报道和作家作品。上海孤岛文学
是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幼生 陈梦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