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孤岛”文学 
 
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这个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 
文学运动。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但 
在这片沦陷区中间,还有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 
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未为日本侵略者控制,这 
两个租界当局,由于和日本侵略者有利益冲突,在一些 
问题上采取中立政策。留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利用这种 
微妙局势,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坚 
持抗日爱国的文学运动,这块土地被称为孤岛,发生在 
这里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孤岛文学运动。这种局面共持续 
了4年又一个月,1941年12月8日,日军于发动太平洋战 
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也被迫终止。 
  孤岛的特殊形势使孤岛文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紧 
逼日本侵略者和汉□卖国政权活动的中心南京,这里的 
文学反映形势迅速,揭露敌人的阴谋及时,战斗性强,表 
现的形式巧妙多变,同时群众文艺也蓬勃开展。《鲁迅 
全集》在抗战爆发前遭到国民党重重刁难而无法出版, 
这时却在这里出版了。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很难想象能与 
读者见面的、最早系统地报道中国红军真实情况的《西 
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也在这里出书。南社的柳 
亚子、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夏丐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骨干阿英、王任叔、梅益、于伶, 
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等,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 
各种爱国活动。巴金有一段时期也在孤岛从事写作。 
  在这里先后出版的各种文学丛刊、期刊和副刊不下 
百种。综合性文艺刊物如《新中国文艺丛刊》、《文学 
集林》、《奔流文艺丛刊》、《奔流新集》、《文艺界丛 
刊》、《戏剧与文学》、《文艺新闻》、《文艺》、《鲁 
迅风》,散文刊物如《宇宙风乙刊》、《萧萧》,杂文刊 
物如《杂文丛刊》,戏剧理论刊物如《剧场艺术》,都是 
这个时期具有全国影响的刊物。文学副刊则有王任叔先 
后主编的《译报·爝火》、复刊初期阶段的《申报·自 
由谈》,柯灵先后主编的《文汇报·世纪风》、《大美 
报·浅草》、《正言报·草原》,王统照主编的《大英 
夜报·七月》等,《译报》上的综合性副刊《大家谈》 
也刊登一些文学作品。由茅盾和楼适夷先后主编的《文 
艺阵地》,名义上在广州和香港出版,实际上1至4卷的 
大部和随后出版的两期《文阵丛刊》(在大后方发行,仍 
继《文艺阵地》卷次编号),仍在上海秘密编辑以至排印。 
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进步文艺刊物 
  这段期间最活跃的文学品种是戏剧和杂文。于伶、 
阿英(魏如晦)、许幸之、李健吾、顾仲□是戏剧创作的 
活跃分子。于伶的《夜上海》、《花溅泪》,及时反映 
“孤岛”现实,阿英的《碧血花》(又名《葛嫩娘》)、 
《洪宣娇》,借历史激励爱国热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 
结合得较好。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的盛行,以及业余话 
剧向专业话剧演出发展,都是孤岛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孤岛杂文,是孤岛政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表现孤 
岛文学特色最为突出,这里乃至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 
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而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应 
服群(林淡秋)、唐□、柯灵等,成为这一时期杂文作 
家的中坚,《边鼓集》、《横眉集》以及收在北社主编 
的《杂文丛书》里的一些杂文集,代表着当时的杂文艺 
术水平。 
  群众性文学活动蓬勃开展的另一领域是报告文学。 
1939年,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曾经有计划地发动过一次 
大规模的文艺通讯运动,从而涌现出一批群众性的报告 
文学,并一度出版文艺通讯的专门刊物《野火》和《春 
风》。孤岛时期群众性报告文学第一批成果,反映在由 
梅益、林淡秋等人主编的《上海一日》里。 
  这时期在文学的其他领域,也有不少新成就。著名 
学者陈望道在美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小说作家师陀(芦 
焚,也兼写剧本)、林淡秋、钟望阳(兼写儿童文学作品)、 
罗洪;儿童文学作家贺宜、包蕾;诗人朱维基、锡金、关 
露;散文作家王统照(兼写诗歌)、陆蠡;翻译家董秋斯、 
胡仲持、姜椿芳、傅雷、满涛等,都作出了贡献。通俗 
文学方面,赵景深的大鼓词《平型关》,曾受到称道。鸳 
鸯蝴蝶派作家中,包天笑为《文林月刊》撰写的连载长 
篇小说,周瘦鹃的短篇小说《南京之国》等,以及秦瘦 
鸥反映军阀统治的《秋海棠》,都有一定的影响。 
  郑振铎、王任叔、孔另境主编的《大时代文艺丛书》是 
孤岛上少有的一套有质量的文艺丛书。巴金主编的《文 
学丛刊》,继续在这里编辑出版。文艺理论和鲁迅研究 
方面,巴人的《文学读本》(后改名《文学初步》和《文 
学论稿》),是中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原理和毛 
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阐述文艺问题的最早著 
述之一;平心的《论鲁迅的思想》(后改名《人民文豪 
鲁迅》),以及巴人的《论鲁迅的杂文》,都是影响比 
较大的鲁迅研究的著作。 
  恶劣的政治环境,并没能阻止文艺新兵的不断涌现。 
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洛蚀文、方典、何典),小说散文 
家谷斯范、程造之、吴岩、束纫秋(越薪)、黄裳(宛 
宛)、何为、徐开垒、刘以鬯、董鼎山,文学翻译家草 
婴、辛未艾、任溶溶、董乐山,诗人华铃等,都是先后 
在此时此地开始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的。 
  孤岛文学虽然地理环境特殊,但孤岛不孤,它和延安、 
皖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小后方”,和 
香港乃至海外爱国华侨经常保持着联系。那些地方常有 
关于孤岛文学的介绍和评述,而孤岛的报刊,更经常刊 
登来自上述各地的通讯报道和作家作品。上海孤岛文学 
是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幼生 陈梦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