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土文学 
 
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 
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 
《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便是最早的代表 
作。《呐喊》刚出版时,有人曾评论说:“他的作品满 
薰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 
家。”(张定璜《鲁迅先生》,1925年1月《现代评论》)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 
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其中包括潘 
训、叶绍钧、许杰、鲁彦、许钦文、徐玉诺、王思玷、 
蹇先艾、彭家煌、台静农、黎锦明、王任叔等。他们的 
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 
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 
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文学研究会的主要理论家周 
作人、沈雁冰等都是“乡土文学”、“农民文学”的最 
早倡导者。周作人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他认 
为“风土的力在文艺上是极重大的”,“强烈的地方趣 
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分”(《旧梦》)。 
胡愈之也大声疾呼“希望中国也有农民文学家”(《再 
谈谈波兰小说家莱芒忒的作品》)。这些理论倡导,促 
进了乡土文学的兴盛。鲁迅等人的乡土小说,对台湾的 
杨逵等爱国作家也有影响,后来并形成了一股潮流。到 
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大陆上的乡土文学作家 
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长河》,废名(冯 
文炳)的《桥》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 
萧军的《第三代》,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代表 
着又一种类型。40、50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 
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马烽、西戎为代表的山药蛋 
派,以孙犁、刘绍棠、韩映山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 
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严家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