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其他文学分类常识 > 新民体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新民体

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皇
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又称新文体或报章体。
  清代文坛原以桐城派为正宗。在梁启超之前,虽然
早已有了报刊,而其文章体例,除少数人,如王韬等外,
却“无一足取”,文字“千篇一律”,内容“自欺欺人”,
“展转抄袭,读之唯恐卧”(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
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因而其文体影响
甚微。梁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对于这种阗塞报
刊的陈词滥调非常不满。早在1896年创办《时务报》时,
即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呼应配合,继承龚自珍、魏源
“以经术作政论”的传统,用“元气淋漓”的笔触,为
报刊文体开辟新的道路。戊戌政变后,梁氏逃亡日本,编
《清议报》。自1902年起,即主办《新民丛报》、《新
小说》诸杂志,专以宣传改良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业。他
受到德富苏峰等人善于表现欧西文思的日本报刊文的影
响,为了“畅其旨义”,更刻意进行文体的改革。“至
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
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
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
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可见“新文体”即新民体,乃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
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
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并且在文坛上取代了桐
城派的统治地位。黄遵宪赞美《新民丛报》文章说:“惊
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
者矣。”(光绪二十八年四月《致饮冰室主人书》)这
也是对新民体的一种评价。后来杨杏佛挽梁启超联,有
“文开白话先河”之语,也是针对新民体而言的。新民
体实际上就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
体,是最早的新体散文。
《新民丛报》第1号
  梁启超是创立新民体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基本上集
中在1905年以前。其中以《少年中国说》、《新民说》、
《说希望》诸篇尤为突出。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
洒洒,极言竭论,感情饱满,无所间断,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和鼓动性。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梁启超以《新民
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论战,文章条理
和情感不断让位于法律家的逻辑和立宪派的学理,新文
体成就不大。他在1915年底发表的名文《异哉所谓国体
问题者》,则已经是新民体的回光返照。而新民体的精
华,却在白话文运动中得到了继承。
  新民体的缺点是“粗率浅薄”。梁启超自己在《清
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
有罪焉。”这个自我批评实际上也是包括了表现粗率浅
薄思想的新民体的,梁氏曾说,“应于时势”的文章“转
瞬之间,悉为刍狗”。“今日一年之变率,视前此一世
纪犹或过之,故今之为文,只能以被之报章,供一岁数
月之遒铎而已。过其时则以复瓿焉可也”(《饮冰室文
集》原序)。他又指出,此类文章,“虽稍偏稍激焉而
不为病”(《敬告我同业诸君》)。他认为,正因报刊
文章应时而作,又随时变而弃,同时又不免极端偏激,所
以就造成了新民体“粗率浅薄”的弊病。
                  (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