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宣南诗社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北京的诗人组织。经常活动于 
北京宣武门南。初名消寒诗社,建立于嘉庆九年(1804), 
参加者有陶澍、顾莼、朱□、夏修恕、吴椿、洪介亭等。 
他们都是嘉庆七年(1802)的同榜进士,当时都在翰林院 
供职。第二年,陶澍因丁忧归里,诗社活动停顿。 
  嘉庆十九年(1814)冬,由翰林院编修董国华发起, 
诗社继续活动。参加者有陶澍、朱□、胡承珙、钱仪吉、 
谢阶树、陈用光、周蔼联、黄安涛、吴嵩梁、李彦章、 
梁章钜、刘嗣绾、周之琦等。其中有些人是经学家,因 
此,除作诗以外,也讨论经学。胡承珙说:“间旬日一 
集,集必有诗。嗣是岁率举行,或春秋佳日,或长夏无 
事,亦相与命俦啸侣,陶咏终夕,不独消寒也;尊酒流 
连,谈剧间作,时复商榷古今,上下其议论,足以祛疑 
蔽而泯异同,并不独诗也。”(《消寒诗社图序》)同 
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林则徐在京期间,曾参加宣南诗社。 
他说:“偶喜追陪饫文字,敢擅风骚附述作,”(《题 
潘功甫舍人宣南诗社图卷》)可见,和诗社的关系并不 
很深。 
  道光元年(1821),潘曾沂入京,应邀加入诗社。这 
一时期,诗社仿白居易的“九老会”之例,成员以九人 
为率。这九人是:吴嵩梁、陈用光、朱□、梁章钜、谢 
阶树、钱仪吉、董国华、程恩泽。道光四年(1824),潘 
曾沂归里,请王学浩绘成《宣南诗社图卷》。此后,诗 
社活动渐趋停顿。 
  道光十一年(1831),由徐宝善、张祥河等发起,恢 
复诗社,再次举行消寒集会。参加者大都是新人,有卓秉 
恬、汪全泰、吴清皋、吴清鹏、朱为弼、彭春农等。二、 
三年后,诗社活动消歇。 
  宣南诗社的主要活动内容为消寒、赏菊、忆梅、试 
茶、观摩古董,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作生日等。陶 
澍说:“匪曰筑骚坛,庶以广经垒。润色太平业,歌咏 
同朝美。”(《潘公功甫以宣南诗社图属题抚今追昔有 
作》)朱绶说:“国家承平日久,士大夫褒衣博带,雅 
歌投壶,相与扬翊休明,发皇藻瀚,不独艺林之佳话,抑 
亦熙化之盛轨也。”(《宣南诗会图记》)这说明宣南 
诗社提倡的是一种粉饰现实、消闲遣兴的诗风。 
                  (杨天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