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 
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 
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鸦片战 
争(1840)以前告终。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近代文学阶段。 
  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 
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 
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为了巩固统治, 
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表面上, 
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 
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 
封建专制。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 
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 
动。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 
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 
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 
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 
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 
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 
轻负担。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 
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 
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康熙后40年出 
现了安定局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初的文人学者,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 
治,较普遍地存在反对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还有进 
步的民主思想。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即以抱有这种思想 
的明遗民为主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是这时 
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 
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 
明散文的成就,显示了崭新的面貌;他们诗歌的风骨亦高。 
重要的遗民诗人,还有归庄、杜□、吴嘉纪、阎尔梅、 
钱澄之、屈大均、陈恭尹等。遗民诗的重要主题,是反 
映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阎尔梅、钱澄之、吴嘉纪 
又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在风格上,也 
各有特色。 
  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和吴伟业,也是清初的两个 
重要作家。他们的身分不同于遗民,而作品内容却有相 
似之处。钱谦益学问渊博,文章气概恢宏,在黄、顾、王 
三家之前,已开始转变晚明散文的格局,扩大其规模。其 
诗兼学唐、宋诸大家,入清后的作品,也好写兴亡之感, 
以自托“不忘故国”。吴伟业诗,多写明末清初的史事, 
其七言歌行,词藻绵丽,感情恻怆,音节谐美,有很强 
的感染力。 
  著名的散文作家,还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 
魏禧是遗民,其文有较浓厚的民族感情和较强的形象性。 
侯方域文奔放有气势。汪琬文流畅简洁。在钱谦益、顾 
炎武等人的影响下,清初文人,多博览群籍,典实丰富, 
所以也多善于写作骈文,以陈维崧所写的才气横溢的骈 
文为最著。 
  康熙后期,统治巩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长的,其 
身世与明遗民不同。这时期的诗歌,就不再以表现民族 
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主,而是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 
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写山水为主。著名诗人有施闰章、宋 
琬、王士□、朱□尊、查慎行、赵执信等。王士□为神 
韵派领袖。查慎行诗刻划精工,成就较大。赵执信则比 
较注重反映现实。 
  清初词坛,也呈振兴之概。陈维崧效法苏轼、辛弃 
疾的豪放词风,作品数量多,为阳羡派词的代表作家。朱 
□尊编选《词综》,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雅洁 
的词风,为浙派词的开山祖。纳兰性德词擅长白描,神 
似南唐李煜。他们对后来都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文学本身的演变和城市生活发展、市民阶层壮 
大等原因,元明以来,新兴的戏曲、小说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逐渐超过当时的诗歌、散文。清代文学,也还继 
续着这种趋势,戏曲、小说的成就比较突出。 
  清初的戏曲,如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牛 
头山》等,抒写国家衰亡之痛,是当时民族矛盾的曲折投 
影。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谱》,揭露宦官当政的黑暗, 
把市民群众的斗争搬上舞台;情节人物比较集中,减少 
明代传奇戏曲头绪纷繁的毛病,内容和形式都值得肯定。 
朱□(素臣)的《十五贯》、叶稚斐(时章)的《琥珀 
匙》,内容也有可取。接着出现了洪□的《长生殿》和 
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杰出的传奇。《长生殿》把唐 
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安史之乱前后的 
背景上描写,抨击了封建政治和李、杨生活的腐朽面,反 
映了广阔的社会矛盾;在歌颂真挚爱情方面贯注了作者 
的理想。虽在对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处理上有着自 
相矛盾的缺点,但此剧情节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 
成就还是较高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 
之情为主线,抒写南明福王弘光朝覆灭,以至明室300年 
隳败的兴亡之感,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比较成 
功的结合。它直接写到清兵入关前后的史事,和现实斗 
争的联系比《长生殿》密切。全剧结构紧密,表现了身 
居被侮辱、被压迫地位而有高贵品格的李香君,塑造了 
一个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妇女形象。它的主要局限性是 
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敌视。 
  清初的长篇章回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钱 
彩的《说岳全传》,通过写前代故事,反映了阶级斗争、 
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但艺术成就较高的,还推蒲 
松龄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它借花妖狐魅等 
故事,揭发封建吏治和八股取士制度的黑暗,歌颂青年男 
女对于幸福与爱情的追求。它用流畅的文言文来写,想 
象丰富,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善于把非现实世界的人 
物,赋予浓厚的现实生活的人情味。 
  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 在康熙后期政治、经济形 
势上升的基础上,雍正、乾隆时期就进入清朝的“盛世”。 
被破坏了的明中叶以来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得到 
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封建经济呈现最后阶段的繁荣。但 
在清廷夸耀其文治武功都取得胜利的同时,土地集中,官 
吏贪污,统治者奢侈腐化和穷兵黩武,又逐渐激化暂时 
缓和的社会矛盾。在文化、思想方面,继续厉行钳制政 
策:雍正朝的吕留良遗书,乾隆朝的胡中藻、彭家屏等 
文字狱,仍然株连广泛,刑戮残酷;统治者在提倡程、朱 
理学之外,又奖励考据学,实际上起着引导文人学者钻 
入脱离现实斗争的学术研究中去的作用;乾隆朝利用编 
修《四库全书》的机会,大量销毁、窜改不利于清廷统 
治的书籍。 
  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屈服于朝廷的钳制压力,迷惑 
于“盛世”的表面承平,继续康熙后期的倾向,创作上 
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薄弱。但诗说、诗派颇为活跃。著 
名诗人有持格调说的沈德潜,持性灵说的袁枚,还有与 
袁枚齐名和创作主张相近的蒋士铨、赵翼、张问陶;风 
格以幽秀取胜的厉鹗,以生新取胜的钱载,以奇峭取胜 
的黎简,以清迥倜傥取胜的黄景仁;以及描写人民疾苦 
的郑燮等等。诗人众多,风格多样化,艺术技巧有不同 
程度的创新,形成了元明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散文方面,产生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 
桐城派散文。方苞讲求义法,姚鼐讲究文章的阴阳刚柔。 
思想上守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风格以清真雅正为宗, 
适应当时的政治背景。他们的简淡有风神的作品,具有 
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宏伟的气魄和规模。这时期的骈文 
作家也不少:接轨六朝唐宋,以才藻富丽取胜的,有胡 
天游、袁枚、吴锡麒、孔广森等人;效法魏晋,以风格 
高雅取胜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齐焘等人。 
  词坛则以浙派的影响为最大,代表作家有厉鹗等。 
  长篇小说在本时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这就 
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 
著的出现。《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 
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它虽采用 
夸张的手法,却体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深刻的现 
实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朴素的语言艺术,也能做到 
“戚而能谐,惋而多讽”,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国古代 
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 
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官 
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 
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 
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 
心世界的提炼描写,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义而 
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气氛浓郁,语言优 
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艺术的伟大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 
说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笔记小说,有纪昀的《阅微草堂 
笔记》、袁枚的《新齐谐》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 
斋志异》。 
  嘉庆、道光时期的文学 乾隆后期政治上的腐败,使 
社会矛盾激化起来。从嘉庆初年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 
之前(1796~1840),社会矛盾继续发展,更加尖锐。清朝 
的“盛世”趋于没落,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日益走向衰亡。 
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生活的日趋贫困而加强,爆发了白 
莲教、天理教等的大规模起义。当时的文人,眼看“盛 
世”面貌的逐渐幻灭,又挣不脱思想上所受的钳制,处 
在暴风雨前夕的沉闷、窒息的空气中。文坛上有一些小 
的变化,但蓬勃的气象则已不如前一时期。 
  在散文方面,有恽敬、张惠言、李兆洛等提倡文章 
要合汉魏六朝与唐宋之长,合骈、散两体之长,想以健 
茂的气格,救桐城派的薄弱,称为阳湖派。阳湖派在写 
作实践方面的成就,并不能超过桐城派,其影响也不及 
桐城派的深广。桐城派在这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 
亮、管同等人。 
  张惠言与稍后的周济等,宣扬词的比兴意义和社会 
作用,宣扬词要写得深美闳约、质实厚重。在理论上有 
较大的贡献,推动了清词的进展,其影响直接延伸到近 
代,称为常州派。但他们的创作,虽想“以国风、《离 
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实际上受温 
庭筠、周邦彦、吴文英的影响较深,颇偏于□艳,而且 
缺乏有深广现实意义和积极精神的内容。比诸浙派和阳 
羡派,并没有真正的高下之别。在常州派风靡词坛的时 
候,有不为此派风气所囿的词人,如郭□、项鸿祚,其 
作品写得清隽哀婉,别有风韵,也为论者所推重。 
  诗的方面,著名作者有王昙、孙原湘、舒位等,被 
称为继袁枚、蒋士铨、赵翼“乾隆三大家”之后的“后 
三家”。舒位诗善于剪裁成语,富有奇气;孙原湘诗写 
得清丽,富于巧思,也有精采的作品。 
  以上诗、文、词的作家,虽都在嘉庆时期去世,但 
有的创作活动,在乾隆后期已开始,所以文学史上,也 
曾把恽敬、张惠言、王昙、孙原湘等人放在上一时期的 
作家之列。预感暴风雨即将到来,期待迎接新时代的曙 
光的代表作家是龚自珍。他生活于本时期,但他的带有 
启蒙主义思想、富有瑰奇璀灿色彩的诗词散文,开创新 
的风气,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更大,所以文学史上又常把 
他列为近代文学的先锋。 
  小说、戏曲,在本时期走向低潮。长篇章回小说较 
著名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它在妇女问题上有一些 
进步见解,体现出民主思想,但也有不少封建说教和庸 
俗内容,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憾。传奇在《长生殿》、 
《桃花扇》之后,内容上已逐渐趋于宣扬封建道德和适 
应士大夫娱乐的需要;形式上也多冗长、堆砌,趋于僵 
化,优秀的作品少见。代之而起的比较有新的生命力的 
是各种地方戏曲。讲唱文学如评书、鼓词、弹词等,品 
种多样,在城市和农村都相当活跃,显示了它们的民间 
色彩和生命力。 
                  (陈祥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