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回小说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
段落整齐,首尾完具。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
较长的发展过程。
宋元的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
本由于故事内容复杂、篇幅较大,为了讲述的便利,就
有了分卷分目的必要。如《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乐毅
图齐》,崐分为上、中、下三卷,各卷又依故事内容,分
立若干小题目。又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有17个章
节:“(题原缺)第一;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
天王宫第三……”,每节标明题目、顺序,实为小说最
早的分回形式。
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文人作家根据话本加工、再
创作的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各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作若干则,每则各有
题目,如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分为 24卷,240则,
每则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齐的七言单句作标题。这
时小说的回目虽没有正式创立,但章回小说的体制已大
体形成。
到明代中叶,小说的回目正式创立,标明“李贽评吴
观明刻本”的《三国演义》,改240则为120回,它的时代
虽难断定,但明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浒传》,
已取消了卷数,直接标目为“回”,又加上了对偶的双
句回目。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如《西游记》、《封神
演义》、《金瓶梅词话》等,都分回标目,只是有的回
目用单语,有的回目上下句往往对仗不工。明末清初,回
目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后直
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
式。这种形式并常为文人创作和加工的短篇话本所采用。
(陈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