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其他文学分类常识 > 八股文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
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
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谭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