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代小说 
 
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六朝志怪志人、唐代 
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的。 
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元代的杂抄稗贩、琐闻笔记的文言小说,如陆友的 
《砚北杂志》,杨□的《山居新语》、郭霄凤的《江湖 
纪闻》、吴元复的《续夷坚志》、伊世珍的《□□记》 
等。这类作品,大抵杂录见闻,加上鬼神怪异之事,故 
事情节简略,内容空泛,思想贫乏,引人入胜之处不多, 
对后世也没有什么重要影响。 
  从说话艺术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分为短篇的小说 
话本和长篇的讲史话本两类。讲史,元人谓之平话或评 
话。两宋时期都市讲说故事的伎艺,至元代渐趋衰落,而 
诉诸视觉的杂剧艺术却空前繁荣。元代说话艺人见于记 
载的仅杭州就有胡仲彬兄妹,及流落江湖的朱桂英,都 
能演说史书。此外,时小童母女会讲小说。 
  小说话本的作者,据元明人记载有汴梁(今开封市) 
人陆显之和杭州人金仁杰,不过今天可以确定为元代小 
说作品的数量却很少。保存到今天的宋元小说话本,大 
多经过明朝人的修改,以至很难确定它们所属朝代。陆 
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好 
儿赵正》即《古今小说》所载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东窗事犯》亦见《古今小说》中《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的入话。此外,《裴秀娘夜游西湖记》(《万锦情林》 
卷二)、《钱塘梦》(《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 
释西厢记》附录)、《王魁》(明人刊刻的一个残本书, 
无书名,分上、下两栏,上栏为小说,下栏为传奇戏曲)、 
《绿珠坠楼记》(《燕居笔记》卷十)等,可能是元人 
作品,但亦无确证。至于《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勘 
皮靴单证二郎神》、《简帖和尚》、《快嘴李翠莲记》 
等,由于文献无征,就更难断定属元属宋了。这些作品反 
映了较广泛的社会生活面,特别是表现了市民阶层的生 
活和思想面貌,又以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语言记录下来,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上开拓了一种崭新的局面。但由 
于绝大部分小说话本很难确定朝代归属,因而文学史上 
一般统称“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 
话五种》15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长篇小说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①《武王伐纣书》 
3卷,②《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3卷;③《秦并六国 
平话》3卷,④《全汉书续集》3卷,⑤《三国志平话》 
3卷。各书版式一致,皆上图下文,显然是供人阅读的本 
子。叙事简括,文辞草率,又多错别字,保留了来自民 
间而未经文人加工的讲史话本的原始面貌。 
  5种平话都是断代讲述一朝一代史事,但在内容、写 
法和格调上却不完全相同。《武王伐纣书》演述的是武 
王伐纣的故事。书中叙纣王宠爱妲己,残害大臣和百姓, 
以至人民困苦不堪。武王在吕望的帮助下兴兵讨伐,杀 
死了纣王和妲己,建立了周朝。但篇中附会鬼神,穿插许 
多神仙妖术怪异情节,与历史本来面目已相去甚远。《乐 
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以孙膑、乐毅二人为主体,描写 
燕齐两国的战争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亦充满荒诞诡 
异情节,多与史实不符。《秦并六国平话》演述秦并六 
国和秦亡故事,内容多据史书,有的甚至直接抄自《史 
记》。《前汉书续集》叙述汉高祖统一天下后,杀戮功 
臣以及统治阶级互相残杀的故事,所写大体忠实于历史, 
而很少采入无稽妄说和怪异传闻。《三国志平话》演述 
的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内容除采自正史外,同 
时吸收了野史杂传和民间传说。 
元代至正新安虞氏刻本《三国志平话》 
  上述5部长篇讲史话本,在写法和风格上可以大别为 
两类:前两种写历史而不拘囿于史实,作了大胆的虚构 
和补充,充满奇异怪诞的情节;后三种虽亦间采异闻,但 
却大体符合史实,很少随心所欲的无稽附会。这两种写 
法和风格,发展到明代,便开了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两种途 
径:充满奇幻怪异情节的神魔小说和基本上忠实于历史 
面貌的历史演义。从《武王伐纣书》到明代的《封神演 
义》,从《三国志平话》到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演进之迹甚明。 
  研究者认为虞氏所刊,当不止于以上5种,至少还应 
该有跟《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和《前汉书续集》相 
配的《前集》和《正集》两种。很可能当时刊印的是一 
套规模相当大的有系统的讲史作品。这些作品大约并非 
完成于一时一人,不排除有的可能是南宋时期的作品;但 
至治距元代开国已有50年左右,又是大规模的刻印,则 
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产生于元代是大体可以肯定的。 
  讲史话本还只是初具规模的长篇小说。故事简单, 
结构零乱,文辞粗陋;但它已有了大体完整的故事情节, 
在组织结构、叙述方法、人物描写等方面,都为明代长 
篇小说的产生和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因此,元代小 
说最足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在长篇讲史话本方面。 
                   (范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