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 
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 
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 
元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时期。 
  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 
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 
“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 
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 
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 
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 
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 
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 
厢记》即为五本。 
  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 
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白”有韵白、 
散白;还有“带云”、“背云”、“内云”等名目,各 
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元杂 
剧是一种歌舞剧,因而“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 
武打、歌舞以及音响效果等内容。唱词是杂剧中重要构 
成部分,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 
子组成,一折一套。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 
式。曲的排列有一定格式,但又有多样的变化,要求每 
一支曲子的音乐前后必需衔接。曲文要协律,符合曲牌 
规定的格律,平仄要和协。押韵以当时北方话为准则,方 
式为全套通押一韵,但可四声通协,韵字亦可复用。此 
外,曲文中可加衬字,并可利用丰富的对仗形式:偶句 
对、鼎足对、连璧对、隔句对、连珠对,等等,增加曲 
文的修辞色彩。 
  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每类中又可根据 
人物身分分为正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搽旦等 
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为主角,全部 
唱词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根 
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 
本”。但一人主唱并不等于一个角色主唱,正旦或正末 
根据剧情需要,在某一折中,可以改扮另一角色,担任 
主唱。 
  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 
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吕薇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