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
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
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
元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时期。
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
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
“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
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
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
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
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
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
厢记》即为五本。
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
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白”有韵白、
散白;还有“带云”、“背云”、“内云”等名目,各
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元杂
剧是一种歌舞剧,因而“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
武打、歌舞以及音响效果等内容。唱词是杂剧中重要构
成部分,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
子组成,一折一套。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
式。曲的排列有一定格式,但又有多样的变化,要求每
一支曲子的音乐前后必需衔接。曲文要协律,符合曲牌
规定的格律,平仄要和协。押韵以当时北方话为准则,方
式为全套通押一韵,但可四声通协,韵字亦可复用。此
外,曲文中可加衬字,并可利用丰富的对仗形式:偶句
对、鼎足对、连璧对、隔句对、连珠对,等等,增加曲
文的修辞色彩。
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每类中又可根据
人物身分分为正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搽旦等
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为主角,全部
唱词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根
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
本”。但一人主唱并不等于一个角色主唱,正旦或正末
根据剧情需要,在某一折中,可以改扮另一角色,担任
主唱。
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
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吕薇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