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其他文学分类常识 > 元代杂剧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
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
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
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
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
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
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
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 140多个
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这些
演员或是“名重京师”、“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或是
“驰名金陵”;或是“独步江浙”;或是“淮浙驰名”;
或是“驰名江湘间”。还有“山东名姝”、“维扬名妓”、
“湖州角妓”等等。《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
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
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成书于元文宗至顺元年的钟嗣成《录鬼簿》中记载
的元代后期剧作家也大多活动于南方,这都说明杂剧最
后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剧种。杂剧开始南移当是在南宋王
朝灭亡、元王朝统一全国以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八
年,即宋亡以后的11年左右,当时在江南溧阳作官的元
淮就有诗咏及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等剧
本(《金□集》),这时距元贞元年只有四、五年,而
到元贞、大德年间,杂剧已是“举世行”,关汉卿、白
朴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了。
  元杂剧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
活最为广泛。元人胡□□在《送宋氏序》中这样来说明
当时杂剧内容的广泛和题材的多样:“上则朝廷君臣政
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
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
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在元代各类文学作
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元代罗宗信为
《中原音韵》写的序文说到当时已出现把“大元乐府”
和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按照《中原音韵》体例,
所谓“大元乐府”指散曲和杂剧。后世的人也不断有这
种说法,其中还有专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
这种看法反映了元杂剧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
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
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
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元杂剧的很多作
品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
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建
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杰出的作品如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受冤屈的窦娥形象控诉被认
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后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
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更是表达了十分强
烈的反抗精神。
  元杂剧是一种包含有“唱”、“念”、“做”的戏
剧样式,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
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
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
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
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
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
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
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
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
之一。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
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
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
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
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
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元杂剧也经历了自盛而衰的过程,大体同这个过程
相当,杂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
约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这是人才辈出、作
品争奇斗妍、各竞异彩的繁荣时期。除了关汉卿、王实
甫和白朴、马致远这几位著名作家外,还有高文秀、纪
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
其中活动年代较早的作家是关汉卿、白朴、石君宝、李
文蔚、杨显之等。后期约自武宗至大年间至元末。这一
时期的特点是作家虽还不断出现,作品也产生不少,并
且其中郑光祖、宫天挺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些特色,但总
的成就远不及前期。大致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就明显
地呈现衰微状况。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创作中心由
大都移向临安(今杭州)。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唱逐渐失传,顾起元
《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
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
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即演杂剧),乃北曲
大四套者”;“后乃变为南唱……大会则用南戏。”据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在万历以前杂剧演唱已经
罕见,他于嘉靖末年聘请当时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艺人顿
仁教授女伶唱元杂剧;还记顿仁说:“此等词(指杂剧)
并无人问及。”
  到了清代乾隆末年,叶堂《纳书楹曲谱》所收的可
唱的元人杂剧(包括元明之际的作品)计有15种。这15
种杂剧大抵每种只能唱一、二折,能够演出的更少。在
能演出的折数中,以关汉卿的《单刀会》第三折(“训
子”)和第四折(“单刀”)最为流行。但戏曲史家认
为《纳书楹曲谱》所记乐谱(工尺谱)已非元杂剧原来
唱法,而是所谓“元曲昆唱”。
  在元杂剧演唱方法失传或基本失传的同时,剧本也
大量地散佚了,但流传下来的仍有不少。有关杂剧作家、
作品的著录,自元末就开始。钟嗣成《录鬼簿》著录作
家152人,作品450余种。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补充著
录元明之际的作家 71人,作品156种。到了明初,杂剧剧
本还保留很多,李开先《闲居集·张小山小令后序》记
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
从现存元杂剧中不少来自明代“御戏监本”和“内府本”
这一迹象来看,李开先说法或许有所根据,而“一千七
百本”中当有大量杂剧剧本。洪武时候的一位“亲王”,
朱元璋的儿子朱权著《太和正音谱》,就著录了元代以
及元明之际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种。李开先还说
他藏有杂剧千余种。自那时以来,大量散佚,今存作品
约计只有李开先所藏的四分之一。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少
和鉴别作品的困难,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
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
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
种。
  以上是曾经有过的元杂剧剧本数量,至于流传到今
天的杂剧剧本数量,各家统计也不一致,一般认为:姓
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109种,无名氏作品31种,元明
之际无名氏作品78种,合计218种。
  现存元杂剧的各种总集和选集,比较重要的有如下
几种:①元刊《古今杂剧》30种。②《改定元贤传奇》,
明李开先校订。③《古名家杂剧》,明陈与郊编刊。其
中有部分明人作品。④《古今杂剧选》,明息机子编。
其中有部分明初作品。⑤《元人杂剧选》,明顾曲斋编。
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⑥《元曲选》,明臧懋循编。其
中有少量明人作品。⑦《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
赵琦美等录校。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⑧《古今名剧合
选》(包括《柳枝集》和《酹江集》),明代孟称舜编。
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
  近代刊本比较重要的有:①194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刊行的王季烈编校《孤本元明杂剧》 144种。所谓“孤
本”,是指《元曲选》以外罕见流传的元明作品。②1953
年古籍刊行社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以及稍后刊行的
四集,都有元杂剧影印本。其中一部分是《元曲选》未
收的,一部分是和《元曲选》版本不同的。③1959年中
华书局出版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收录了编者认为
《元曲选》以外的元代杂剧62种。
                  (邓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