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 
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 
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 
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 
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 
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 
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 
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 
“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 
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 
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 
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文从 
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 
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 
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 
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 
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 
之法亡于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 
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 
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顾易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