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国两晋文学 
 
从东汉末的献帝建安年间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 
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南北重 
新分裂,东晋偏安江左,直到刘裕代晋建宋为止,共200 
多年时间,被称为三国两晋时期。 
  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摧垮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 
严重打击了贵族大地主的力量。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创立者都出身于地主阶级中社 
会地位较低的阶层。如曹操之父本是宦官养子,“莫能 
审其生出本末”;刘备虽是汉朝宗室,但已很疏远,“与 
母贩履织席为业”;孙权之父孙坚“少为县吏”。随着 
大贵族地主力量的削弱,也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发 
生了动摇。使老庄、刑名等各家学说得以复兴,再加上 
外来佛教的影响,使许多士大夫轻视礼教,崇尚通脱,在 
思想上显得比较活跃,有利于建安文学的兴盛。 
  魏国自曹丕称帝以后,政局相对稳定,一部分士大 
夫由崇尚通脱进而标榜放达任诞,《老子》、《庄子》、 
《周易》受到重视,玄学因此兴盛起来,成为他们的重 
要精神寄托。正始之后,司马懿父子掌握了魏国实权,与 
曹魏皇室的争权斗争日益尖锐,一些士人卷入政治漩涡, 
丧失了性命。因此不少人更以崇尚玄谈,作为全身免祸 
之计。此风始于曹魏后期,一直延续到东晋之末,对文 
学的影响至为巨大。 
  司马氏夺取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西晋,实现了短暂 
的统一。但西晋统治集团十分腐朽,内部矛盾重重。司 
马炎死后,外戚和宗室相继争权,互相杀伐,酿成“八 
王之乱”,又因民族矛盾加剧,引起了匈奴、羯、氐、羌 
和鲜卑五族的入侵,使北中国成了各族军事首领的战场。 
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也是内乱迭起。这时期的士大夫,多 
以谈玄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在文学方面,也以阐述玄理 
为重要内容。不过这时期也有一些作家,感受着时代社 
会的气息,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如左思、刘 
琨、郭璞等。 
  三国时期 在三国中,魏国文学最盛。魏国文学,特 
别是建安文学繁荣的状况,钟嵘曾描述说:“降及建安,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 
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 
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诗品序》)关于建 
安文学繁荣的原因,刘勰曾作过分析,他说:“自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 
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 
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文 
心雕龙·时序》) 
  建安文人集团的主要人物就是“三曹”和“七子”。 
曹操处于政治领袖地位,他的诗文创作,紧密联系着他 
的政治、军事斗争,表现了壮阔的胸怀抱负,具有沉雄 
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曹丕、曹植兄弟,是建 
安作家集团实际上的核心,他们才华英发,诗、赋、散 
文各体皆能,作品最多。曹丕诗歌清丽秀出,民歌风味 
较浓。他还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强 
调作家各有所长,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以气 
为主”的论点,注意到作家的个性特点;并把文章看作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标志着文学自觉发展 
倾向的开始。曹植作品的抒情性很强,“骨气奇高,词 
采华茂”(《诗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当时首屈一指 
的水平。他在《与杨德祖书》中,也谈到了“世人之著 
述,不能无病”的看法,强调了文学批评的必要,他还对 
民间作品比较重视。“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 
□、阮□、应□、刘桢,他们怀文抱质,各标其美。此 
外,当时著名作家还有缪袭、繁钦、吴质、邯郸淳、杨 
修以及女诗人蔡琰等。建安作家的创作,有着共同的时 
代特征。从创作态度上说,他们基本上都能关心现实,面 
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 
所遭受的苦难。从情调风格上说,大多流宕着一种悲凉 
慷慨的基调,诚如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也”(《文心雕龙·时序》)。建安文学的这些时代特 
征,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受到后 
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的推重,并被用来作为反对靡弱诗 
风的武器。 
  建安文学是三国前期文学,经过文帝、明帝两朝,发 
展而为后期文学,即正始文学。这时期主要作家有何晏、 
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及阮籍、嵇康、山涛、向 
秀、刘伶、阮咸、王戎等“竹林七贤”。由于当时政治 
形势很险恶,不少文人罹祸被难,影响了作家们去直接 
反映现实矛盾。即使有的作者写及现实问题,其方式也 
往往比较曲折隐晦。代表正始文学主要成就的,是嵇康 
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 
良传统,“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文 
心雕龙·才略》),对残暴虚伪的司马氏集团作了揭露 
和批评。嵇康态度尤为激烈,终于被司马昭杀害。在艺 
术上,嵇康“文辞壮丽”(《魏志·王粲传》),阮籍 
“才藻艳逸”(同前),都有鲜明的特色。正始作家大 
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 
执著,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因此除嵇、阮外,多数作家 
笔力渐弱。 
  吴国作家有张□、薛综、华□、韦昭等。张□为孙 
权长史,著诗、赋、铭、诔10余篇,与北方“建安七子” 
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常有书信往还。薛综为江东名 
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著诗、赋、难论数万言,名 
为《私载》。华□是孙吴末年作家,颇有文、赋之才。 
韦昭有《吴鼓吹十二曲》,从孙坚创业写到孙权在江东 
拓展地域,扩充实力,与缪袭的《魏鼓吹十二曲》南北 
相对,写法略同。韦昭又有记述之才,有《国语注》22 
卷、《吴书》55卷等,当时称为良史。 
  蜀国作家,有诸葛亮、□正、秦宓等。诸葛亮作为 
一位政治家,作品亦颇有文采,所作《出师表》等,词 
意恳切,条理明畅,是散文名篇。□正是蜀国后期著名 
文人,《蜀志·□正传》载“凡所著述诗论赋之属,垂 
百篇”。秦宓是“一时之才士”(《蜀志·秦宓传》), 
文藻庄美,今存五言诗《远游》,是蜀国流传下来唯一 
可靠的诗篇,描述游子远行的艰难困苦,颇为生动。 
  三国时期民歌民谣不少,有些作品有很强的现实针 
对性,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爱憎好恶。如魏国《军中谣》: 
“不畏曹公,但畏卢洪;曹公尚可,赵达杀我。”这是 
对一些酷吏的揭露。又如吴国孙皓初童谣:“宁饮建业 
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是当 
时百姓对孙皓迁都武昌,造成溯流供输一事的批评。 
  西晋时期 西晋文坛正如刘勰所说:“晋虽不文,人 
才实盛。”西晋王朝虽然不大重视文学,但仍然涌现了 
不少的人才。钟嵘在《诗品序》里就列举了三张(张载、 
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 
尼)、一左(左思)等8个诗人,说他们“踵武前王,风 
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其实,他们不仅擅长诗歌, 
有的还兼长辞赋,或兼长骈、散文。除了这 8人外,以 
文名著称当世的作家,还有傅玄、傅咸、张华、成公绥、 
夏侯湛、束□、木华、挚虞、皇甫谧、张翰、孙楚、左 
□等人。 
  但是这一时期作家虽多,成就一般并不太高。刘勰 
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 
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此其大略也。”(《文心雕龙·明诗》)这个评价基本上 
是切实中肯的。太康诗人既缺乏建安诗人那种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也缺乏正始诗人那种忧愤深广的思想境界。 
但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已进一步自觉起来。陆 
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就道出了魏晋诗 
人更多地致力于抒发个人情志,并追求文采绮丽的特色。 
诗人讲排偶对仗、用典故成语的风气开始弥漫。陆机在 
太康诗人中的领袖地位正透露着当时诗坛风尚的某些信 
息。他的拟古诗、拟乐府大都脱离现实,跟着古人亦步 
亦趋,读来枯燥乏味。但是他的某些拟古代言的诗文能 
设身处地,“为文造情”,窥“前识所不用心”,探“圣 
人”之所“罕言”,“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未尝不是 
以拟作为创新。所以拟古之作,下逮陶谢、江鲍而途径 
益广。他的《文赋》是一篇精心撰制的论文名作,这篇 
赋虽然对文学发展的源流正变和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论 
述得较疏略,但对作家创作的过程,乃至遣词造句的甘 
苦,均有很亲切细致的论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 
重大影响。他弟弟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也有不少篇幅 
论及创作的活动。与陆机并称的潘岳,前人屡有比较,或 
说“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或说“陆才如海,潘 
才如江”。虽各有得失,亦不无高下。但潘岳“善为哀 
诔之文”,还是古今一致的公论,《悼亡》之作,传诵千 
古。张协的诗数量不多,也以“巧构形似之言”,“词 
采葱□,音韵铿锵”,著名于后代。陆机、潘岳、左思都 
反映了西晋文坛的主要创作风貌,像陆机就曾被推崇为 
“太康之英”。不过,在西晋一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应 
该是左思。他的诗不同于当时人崇尚雕采的习气。他诗 
歌数量虽少,却是“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他寓咏 
怀于咏史,给传统的题材注入新的生命;在豪门世族统 
治的时代,敢视豪右为埃尘,其胸次之高旷,笔力之雄 
迈,均非虚骄浮夸者所能相比的。鲁迅说:“正始名士和 
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左思则是一个例外。此外,还有一些作家,也有其不可忽 
视的贡献。如张华除了诗赋之外,还撰写了著名的《博 
物志》,是现存志怪小说中较早的一部。张敏的《头责 
子羽文》、束皙的《饼赋》、鲁褒的《钱神论》等,也 
是接近轶事小说一类的俳偕小文。刘勰《文心雕龙·谐 
□》篇:“潘岳丑妇之属,束皙卖饼之类,尤而效之,盖 
以百数。魏晋滑稽,盛相驱扇。”亦可见当时文学发展 
的另一面。挚虞的《文章流别集》编撰古今文章,“类 
聚区分”,“各为之论”,对后世的选本和文学批评有 
较大影响。 
  西晋末年的政局尤为动荡,许多作家都在政治斗争 
中被杀。例如西晋东晋间,北方沦陷之后,还继续领兵 
在并州一带和刘聪、石勒作战的刘琨,留下几首悲壮慷 
慨的诗歌;以《游仙》诗为“坎□咏怀”之作的郭璞,得 
到“词多慷慨”的评语。可以看作西晋东晋间“文章中 
兴”的尾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的作家大多不得不 
依附于豪门士族,身不由己地卷进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的风浪之中,死于非命。张华、潘岳、石崇、陆机、陆 
云以及郭璞,一个个都作了贵族们互相残杀中的牺牲品 
(刘琨死于段匹□之手是个例外)。所以刘勰在指出西 
晋文坛“人才实盛”之后,又深有感慨地指出这一代作 
家是“运涉季世,人未尽才”。 
  东晋时期 东晋文坛流行的是玄言诗赋。刘勰说: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 
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 
义疏”。钟嵘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 
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 
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 
尽矣。”这些玄言诗赋,是那个时代清谈务虚风气的产 
物。它虽然抄袭老、庄、佛典的玄言词句,但也能运用 
一些比较接近口语的语言。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 
陶渊明。陶渊明为贫而仕,由仕而隐,在官场里出入了 
几回,看透了官场的虚伪欺骗、污秽险恶,决心辞官,回 
到田园,过躬耕自资的生活,在艰苦清贫中砥砺自己的品 
格。他的诗写的就是自己从仕宦到归田的生活体会。他 
诗中也有一些老庄和儒家的哲理,但他力求写得亲切朴 
素,接近田家口语。他极力避免提到时事,但是人们仍 
能从他的诗里看出一些时代的影子。令人感到新鲜的是 
他把春种秋收的田园生活,把桑麻鸡狗等日常景物,第 
一次写进诗里。他的诗自然真率,所以喜欢华丽词藻的 
南北朝诗人、批评家们都不大重视他。直到唐以后的诗 
人和批评家们才越来越认识到他诗文中所蕴含着的淳朴 
高尚的思想和美学价值。 
  东晋时代除诗文外,小说创作也开始兴盛起来。由 
于魏晋巫风的盛行,佛道宗教的传播,使鬼神志怪的作 
品出现较多;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记载士大夫们轶事 
清言的小说也开始出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继张 
华《博物志》之后又一影响颇大的志怪小说名作。裴启 
《语林》是轶事小说的先驱。托名刘歆的《西京杂记》 
一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新唐书·艺文志》 
认为是东晋初葛洪所作,颇近事实。 
  葛洪除《西京杂记》外,还作有《抱朴子》一书,书 
中表现了他的文学观。他反对当时文人中存在的贵古贱 
今、贵远贱近的习惯势力,很有时代色彩。李充的《翰 
林论》“褒贬古今,斟酌利病”,今虽散佚,但对后代 
的文学批评和选本也有一定影响。 
  参考书目 
 严可均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 
书局影印,北京,1958。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上 
海,198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北 
京,1983。 
              (廖仲安 徐公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