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文学
指以波斯语(即达里语)创作的文学。9世纪初,伊朗
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波斯语文学作品。此后,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伊朗为中心,在今苏联的高加索和
中亚地区,阿富□、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有著名
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
早在公元前 6世纪,伊朗法尔斯地区的部族酋长居
鲁士就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国家。公
元 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
文字),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国
王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业绩的文字就
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在祆
教经书《阿维斯陀》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
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 250以后),在伊朗通行的
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萨珊王朝
时期(224~651)通行的是萨珊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
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
宗教、地理、历史和文学著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
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维语文学。比
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
西创作史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
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
7世纪,阿拉伯人灭萨珊王朝,把伊朗置于政教合一
的哈里发国家的版图之内,阿拉伯语成为官方语言。但
是在此后的 300年内,巴列维语仍在伊朗通用,并有新
的著述出现。 8世纪末,巴列维语与伊朗中西部一支方
言融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即达里波斯语。到
10世纪达里波斯语已经取代了巴列维语,成为伊朗人民
通用的语言。
在阿拉伯哈里发统治时期,伊朗在政治上丧失了独
立地位,伊斯兰教取代了伊朗的祆教,成为伊朗人民主
要的宗教信仰。伊朗人通过阿拉伯文的翻译,较前更为
广泛地接触到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波斯诗歌采用了
阿拉伯诗的韵律(阿鲁兹),波斯散文吸收了阿拉伯散
文中韵文(萨治)的表达方法,这是这两大民族密切接
触的结果。
处于异族统治下的伊朗强烈要求民族独立,这一愿
望反映到政治领域就产生了“舒毕运动”。推动和赞助
这一运动的人士主张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享
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宣传波斯文明高于阿拉伯文明。“舒
毕运动”是波斯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政治因素。
由于伊朗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和上层统治集团日益扩
大其政治势力,9世纪末,伊朗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阿拉伯
人的统治,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东北部霍拉桑地区的
萨曼王朝(875~999)的统治者较其他地方政权的君主更
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著
名诗人鲁达基(850~941)就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
鲁达基生于撒马尔罕(今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境内),
与他同时代的波斯诗人约有数十人。当时有两个诗歌中
心:一个是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个是巴尔赫和
木鹿。鲁达基精于音律,熟悉民间创作,他的诗在一定
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波斯诗歌形式如颂诗、
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
的创作逐渐定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
父”。
鲁达基逝世时,波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菲尔多
西(940~1020)于霍拉桑图斯诞生。菲尔多西是史诗《王
书》的作者。《王书》的语言是优美流畅的波斯语。当
时,阿拉伯语在伊朗甚为流行,但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使用
阿拉伯词语。在菲尔多西创作《王书》之前,萨曼王朝
宫廷诗人塔吉基 (卒于978年)曾奉命创作诗体《王书》,
但他只完成一千行即去世。菲尔多西把他这一千行诗照
录在他的《王书》中,以资纪念。菲尔多西的《王书》
反映了伊朗人民的民族独立思想,在激励伊朗人民的爱
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反抗异族侵略,继承和发扬伊朗
古代的文学传统和创造波斯文学语言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
菲尔多西以后,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诗人有昂萨利
(卒于1039年)、法罗西(卒于1038年)和玛努切赫利
(卒于1041年)。他们都是宫廷诗人。昂萨利曾被封为
“诗人之王”。
霍拉桑地区诗人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简明,用
语朴实,描写环境和人物不过于铺排,科学名词和阿拉伯
词语很少入诗。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称为“霍拉桑体”。
著名的波斯哲理诗人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
生活于伊朗塞尔柱王朝时期(1055~1194)。是当时知名
的学者。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统治阶
级称他的诗是“吞噬教义的蛇”。
12世纪以后,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纪末,霍拉
桑地区诗文创作即开始衰落,西部和西南部的创作渐呈
繁荣。西南诗人的作品与霍拉桑体有明显的区别。他们
叙事多用比兴手法,描写更加委婉细腻,阿拉伯词和科
学词语入诗,诗歌内容较前丰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学史
上称之为“伊拉克体”。它的代表人物有昂瓦里(卒于
1187年)、哈冈尼(1126~1198)和内扎米(1141~1209)。
南方诗人萨迪(1208~1292)则是伊拉克体的改革者,他
的诗文主题思想更为明确,语言也更为平易。
内扎米是菲尔多西以后最优秀的叙事诗人。他是阿
塞拜疆人,生于甘贾(今苏联境内)。主要作品有《五
卷诗》,即《秘密宝库》(1173~1180)、《霍斯陆和西
琳》(1181)、《莱伊丽和马季农》(1188)、《七美人》
(又名《七宝宫》,1196)和《亚历山大故事》(1200)。
《五卷诗》在中亚和印度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各族诗人都竞相学习和模仿内扎米的作品。
13世纪初蒙古人从东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区首当其
冲,文人纷纷内逃,从而活跃了南方文坛。但是代表这一
时期波斯文学的两位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1320~1389)
都诞生在南方名城设拉子。
萨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他的作
品充满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反映了下层人民对封建压
迫的不满。《蔷薇园》获得广泛的世界声誉,历来是学
习波斯语言的教科书,同时在波斯散文发展上也是一部
承先启后的作品。
波斯散文从 9世纪初开始出现,在萨曼王朝统治者
的倡导下得到顺利发展。初期的散文朴实无华,言之有
物。从11世纪末开始,波斯散文引进了阿拉伯韵文形式
(萨治)。这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影响的增长。
波斯文学散文的内容可分为三类:①帝王、英雄故
事,如散文体的《王书》;②爱情传奇故事,代表作品
有《巴赫蒂亚尔故事》(成书于萨曼时期)和《探子萨
马克》(成书于1189年);③道德训诫故事,代表作品
是译自阿拉伯语的《卡里来和笛木乃》和《卡布斯集》
(成书于1082年)。萨迪的《蔷薇园》是第 3类散文作
品的发展。
萨迪的同时代人莫拉维(鲁米,1207~1273)是苏
菲文学(苏菲意为穿粗毛织品的人)的主要代表诗人。莫
拉维生于巴尔赫(现阿富□境内),是伊朗著名苏菲派
诗人萨纳依 (?~1141)和阿塔尔(1145~1229)的继承者。
他的主要作品是 6卷叙事诗和大量抒情诗。
苏菲主义是一种神秘主义思潮,于8世纪兴起于伊拉
克和叙利亚北部,以后广泛流传于中亚、印度、印尼等
地。他们表面上不否认伊斯兰教,但对其教义任意加以
解释和引申。他们否认人世幸福,提倡禁欲主义,追求
抽象真理(即所谓感知主的存在,心与主合一)。这一
思想于 9世纪初传入伊朗,在城乡手工业者中间广为传
播,成为他们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苏菲主
义后来分化为不同的派别。一派依附于统治阶级,强调
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对伊斯兰教,谴责宗教统治,鼓
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诗人哈菲兹是后一派诗人的代
表。哈菲兹发扬了萨迪抒情诗的特点。他的诗感情真挚,
语言优美,善于把生活语言提炼为洗练准确的文学语言。
波斯文学繁荣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贾米 (1414~
1492)。他是苏菲派学者,曾编写过616人的苏菲派人物
传记。他与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儿王朝关系密切。贾米的
主要作品是《七卷诗》(又名《七宝座》),4卷论述神
学,3卷叙事诗,其中以采自《古兰经》故事的《尤素福
和佐列哈》最为著名。他的叙事诗模仿内扎米,散文著
作《春园》则模仿萨迪的《蔷薇园》。
自此以后,伊拉克体诗发生了很大变化,语言精练、
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已不多见。诗人们在内容与形式上专
事模仿,企图以奇特的比喻和晦涩的语句掩盖思想上的
贫乏。立意平庸,用语俚俗,雕饰堆砌,故作风雅,是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文学史上称这种风格为
“印度体”。
18世纪中,以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为中心的南方诗人
掀起一个反对“印度体”的“复古运动”,要求诗歌创
作恢复“伊拉克体”或“霍拉桑体”,但是没有结果。
因为当时文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已不限于改革诗歌表现
方法,而是要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新的社会矛盾。
参考书目
Rezazade Shafagh, Tarikhe Adabiyyat Iran, Teh-
ran.
E. G. Browne,A Literature History of Persia,L.,
1906~1908.
(张鸿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