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路人”作家
早期苏联文学界对一部分作家的称呼,主要指那些
在政治上同情并拥护苏维埃政权但对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认识不清、世界观还不是无产阶级的作家和诗人,首先
是指“意象派”、“谢拉皮翁兄弟”、“山隘”、“构
成主义者文学中心”、“列夫”等文学团体的作家,同
时也包括某些没有加入任何文学组织的作家,如列昂诺
夫、拉夫列尼约夫、阿·托尔斯泰、莎吉娘、希什科夫
等。但“同路人”这个名称当时用得比较广泛,没有固
定的范围,例如岗位派把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也算在
“同路人”作家之列。2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同路人”
作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岗位派和“拉普”(俄罗
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批评家对“同路人”作家基本
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同路人”文学在根本上是“反
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这种文学只会“歪曲革命”,
“诽谤革命”,从而对“同路人”作家采取排斥、打击
的态度。“拉普”后期甚至提出“没有同路人,不是同
盟者就是敌人”的极端口号,把“同路人”作家统统赶
到敌人一边去。另一方面是托洛茨基、沃朗斯基和《红
色处女地》杂志的态度,他们则过高估计“同路人”作
家的作用,否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认为社会主义过
渡时期苏联文学主要靠“同路人”作家。俄共(布)中央
的态度是反对以上两种极端,既反对托洛茨基、沃朗斯
基的“投降”倾向,又反对岗位派对非党作家的轻视态
度及其妄自尊大的作风。俄共(布)中央1925年在《关于
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中规定,在对待“同路人”作家
时必须注意:①他们的分化;②他们中间有许多人作为
文学技术的熟练“专家”的重要性;③这一群作家的动
摇情况。它指出,“一般的方针应当是周到地和细心地
对待他们,即采取那种足以使他们尽可能迅速地转到共
产主义思想方面来的态度”;“应当以容忍的态度对待
中间的思想形态”。1934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后,“同
路人”作家也都加入了统一的作家协会,“同路人”作
家这个术语便随之消失。原来被称为“同路人”的许多
作家如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费定、吉洪诺夫、符
·伊凡诺夫、莎吉娘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作家,为苏
联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辉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