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法国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法国文学

最早的形态 公元5世纪末,在今天法国的土地上,
已经出现法兰克人的王朝。但是以法兰西命名的独立王
国,则从公元 9世纪中叶开始。“法兰西王国”是指法
兰克人的王国。法兰西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民族统一
体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民族语言,即罗曼语的形成。作
为现代法语的前身的罗曼语,是拉丁语和当地方言融合
而成的民间语言,称为“通俗拉丁语”。最早的法国文
学作品是用罗曼语创作的。
  法国文学史上通常以公元 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
约》作为法国文学起源的第一个标志。这份文献只是当
时法兰克王秃头查理和日耳曼王路易订立攻守同盟的条
文,内容与文学无关。由于盟誓全文要由在场的法兰西
将士齐声朗读,所以不用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只能
用民间语言罗曼语写下来。于是这一文献不但成为法兰
西语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贵资料,而且也被认为法国文学
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世纪和11世纪,在法国文学史上除几篇《圣徒行
述》外,没有留下重要的纪录。这类圣徒小传都是用韵
文写成。例如11世纪的《圣阿莱克西行述》包括 265行
诗。当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
宗教题材的口头文学被纪录下来。这是由于当时只有教
会掌握文化,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条件把流传在民间的口
头文学经过他们的选择和润饰而纪录下来。
  中世纪 中世纪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第一章。法国
通史上所谓中世纪,指公元842到1515年,也就是从《斯
特拉斯堡盟约》算起,到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为止。
文学史上的中世纪大致也是这样划分的。
最早的法国文献《斯特拉斯堡盟约》
  中世纪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法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从 9世纪到11世
纪是封建制度从产生到成熟的阶段。12世纪是封建制度
鼎盛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
阶级逐渐形成和发展。它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它和封建
势力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互相利用,因为当时代表封建
等级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在市民阶级的合作下,才
逐渐改变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中世纪的法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与反封建两大势力的
矛盾和冲突。在封建势力一边,有两种因素:封建贵族
与基督教教会。在反封建的一边,也有两种因素:农民
与市民阶级。在文学上,这种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反映
为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作品的蓬勃发展。在封建阶级
上升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曾经歌颂封建主的武功,宣扬
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流行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
的主题思想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罗兰之歌》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骑士们
的忠勇。奋战而死的罗兰就是这类骑士的典型形象。《罗
兰之歌》是一篇史诗,它具备了古代史诗的基本因素,那
就是讴歌武士的勋业和真诚的爱情。罗兰的未婚妻一听
说罗兰战死沙场,立即昏厥倒地,这就是爱情的表现。
  武功歌是流行于11世纪法国的一种口头文学。《罗
兰之歌》是当时流行的武功歌中的代表作。到了12世纪,
宫廷小说继武功歌之后风行法国。这种小说是一种协韵
的诗体作品,便于口传和记忆。宫廷小说是法国文学史
上最早的小说。
  宫廷小说主要内容是骑士以贵妇人为热恋与崇拜的
对象,他们为了博得贵妇人的欢心,赴汤蹈火,在所不
辞。宫廷小说反映13世纪法国封建贵族的生活和精神面
貌的变化,贵族阶级从崇尚武功、爱好征战与狩猎,转
变到醉心于奢华的生活,并且开始欣赏文学艺术,重视
礼貌风度,语言力求优雅。宫廷小说代表作《特里斯丹
和绮瑟》的主题思想是爱情至上论,也就是所谓“爱情
比生死更为强烈”。
  13世纪流行一种惩恶劝善的训诫小说,又名喻意小
说。善、恶、美、丑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小说中都以人的
面目出现,即用人的形象、言语、动作,表现一种抽象
的概念。最著名的喻意小说《玫瑰传奇》是用诗体写成,
上下两部共有诗句万行以上。上部大约写于1230年,40
年后,才由另一个作家继续写成下部。这种训诫小说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级的道德观。
  中世纪法国文学中最富于生气、最有独创性的是代
表新兴的市民阶级的市民文学。从12世纪以来,市民文
学日渐发展,14、15世纪,是市民文学的昌盛时期。市民
文学体裁不一,内容丰富活泼。在寓言、故事、小寓言、
趣剧(或译闹剧)以及抒情诗方面,都有杰出的作品。例
如《列那狐的故事》、《农民医生》、《分裂的毯子》、
《讼师巴德兰》等,都是流传到今天还能吸引读者的市
民文学代表作品。中世纪的市民文学对后世文学影响甚
大。16世纪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17
世纪喜剧家莫里哀某些剧本(例如《屈打成医》)等,在
内容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了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
  13世纪的平民诗人吕特伯夫和15世纪的流浪诗人维
永的作品,被认为个人抒情诗的最早的优秀之作。
  文艺复兴时期 16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是文艺复兴
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文艺复兴的意义本来是指重新研
究和宣扬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史学、哲
学以及文学艺术。实际上,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意义远
不止此。文艺复兴是革命运动。以中世纪市民阶级为前
身的法国资产阶级,到16世纪已经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
能够影响封建朝廷的政治。他们在政治上势必早晚要和
封建势力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这种倾向表现在意
识形态领域内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这个运动意味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始向封建意
识和教会神权发动进攻,为日后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和政
治革命扫清道路。
  最能代表文艺复兴精神的是法国16世纪小说作家拉
伯雷和散文作家蒙田。拉伯雷的《巨人传》以民间传说
为题材,用通俗小说的格调,滑稽突梯的文笔,讽刺16
世纪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巨人传》还表达了作者
对于贤明的君主和自由精神的向往。蒙田在他的《随感
录》中宣扬解放人性、尊重理智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
也表达他的怀疑主义。他的名言“我知道什么?”意味
着知识是无穷的,真理不可能完全被认识。《随感录》
也可以译为《随笔集》,是一部修短不齐、笔调轻松的
散文集子。蒙田是这种体裁的创始人,对于后来的法国
散文,甚至英国的散文,都有一定的影响。
《巨人传》封面
  以龙萨为代表的七星诗社,提出诗歌革新运动。龙
萨的诗格律工整,词藻华丽,承袭了中世纪宫廷诗的风
格,而在文采方面有所创新。七星诗人之一的杜倍雷的
著名论文《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就是七星诗社的
宣言。他们主张用法兰西语,而不用拉丁文写诗,认为吸
收民间语言可以使法语更加丰富。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
第一篇文学流派的宣言,在当时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16世纪的人文主义文学,继承了中世纪市民文学的
反封建精神,把它从自发状态提到比较系统的思想意识
的高度。蒙田的怀疑主义以理性至上为核心,影响了17
世纪古典主义的基本思想。至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思
想家们,更是从人文主义中获得关于反对神权、解放人
性的重要启发。
  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
  17世纪法国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600至
1660年,是古典主义的酝酿阶段;1660至1688年,为古
典主义全盛时期;1688至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是
古典主义衰落时期,这期间新的思想倾向抬头,预示着
18世纪启蒙运动的萌芽。
  古典主义文学的酝酿时期,正当法国历史上动荡不
宁的时代,路易十三在朝,封建割据势力的叛乱和新旧
教之争,使君主政权穷于应付,人民困苦不堪。1643年,
年仅 5岁的路易十四即位,不能掌握朝政实权。他在位
期间,发生了旺代贵族武装叛乱;宗教战争的余波未平。
17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文学反映了人们杌陧不安的精神状
态。17世纪初期的“巴罗克”文风,受意大利造型艺术
和文学的影响,塑造怪诞的形象,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于尔菲的牧歌体小说《阿斯特雷》(1607~1627),斯卡
龙的《滑稽小说》(1651)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
一倾向。
  古典主义文学在和种种混乱的倾向斗争的过程中逐
渐形成。当时朗布耶侯爵夫人文学沙龙“朗布耶公馆”,
和1635年成立的法兰西学院,在端正文风、净化法语的
工作方面,都有积极的贡献。在语言史上,从17世纪开始,
形成了现代法语。17世纪文人学者在法语的词汇、语法
各方面,确立了固定的形式与规律,一直沿用到今天。这
种正规法语是当时宫廷和贵族阶层的用语,也是古典主
义文学的用语。
  对古典主义的形成做出贡献的作家最重要的有诗人
马莱伯(1555~1628)、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语
法专家沃日拉(1585~1650)。
  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的黄金时代,也是路易十
四君主极权统治的黄金时代。在这短短的28年中,作家
辈出,创作繁荣,盛极一时。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高
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帕斯卡尔、博叙埃以及
文学评论家布瓦洛等。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
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
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
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
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
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
即将来临。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
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
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
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
化。
  光明世纪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
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
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
“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
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
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
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
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
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
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
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
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
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
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
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
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
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
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
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
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
创性。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
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
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
侄儿》(182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
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1748~1759),以及讽刺当时
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
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例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
(1707)、《吉尔·布拉斯》(1715~1735)和剧本《杜卡
莱先生》(1709)。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1757)也属
于这一类。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
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
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没
有引起人们注意。
  受读者欢迎的还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
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
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
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
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
特点在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
(1761)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
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与文学有密
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
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百科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
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
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
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百
科全书撰写条目。
  十九世纪 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
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
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
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
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
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
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青年的
爱情悲剧。早在18世纪末,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发
表小说《保尔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风光为背
景,描写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曾经引起文学界和
读者的热烈欢迎。从圣皮埃尔到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
主义已从孕育达到成熟的阶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中篇小说《勒内》以多愁
善感的抒情格调,塑造了所谓“浪漫主义的忧郁”的典
型人物形象。大致与此同时,斯塔尔夫人也接连发表她
的文学论述《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1800)、《论
德国》(1810)和小说《黛尔菲娜》(1802)、《高丽娜》
(1807)等。《论德国》着重介绍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上述两作家都是浪漫主义的倡导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
富于抒情诗的节奏,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早期浪漫主义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义文学,当
时最吸引读者的是抒情诗。拉马丁在1820年发表的《沉
思集》,也曾经风靡一时。1823年这位诗人发表《新沉
思集》,1830年发表《诗与宗教的和谐集》,都是风靡一
时的作品。此外,还有雨果早年的诗集《颂诗与长歌》
(1826)、《东方吟》(1829),维尼的《古今诗稿》
(1826)、《命运集》(1864)等,也是这一时期浪漫主
义文学的重要收获。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件大事。这部剧本并未演出,重要
的是它的序言。作者从美学观点论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
特色,例如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等等。1830年以后,浪
漫主义有新的发展,人们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后期浪
漫主义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代表作品有雨
果的诗集《惩罚集》(1853)、《观照集》(1852)和
《凶年集》(1872)以及小说《悲惨世界》(1862),
乔治·桑的作品有乌托邦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康素埃
洛》(1842~1843),欧仁·苏的小说《巴黎之神秘》
(旧译《巴黎的秘密》)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
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上的种种矛盾。
  浪漫主义是19世纪法国文学重要流派,后来产生的
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都导源于浪漫主义。但是19世纪
法国文学杰出的成就却是现实主义。从时间上说,现实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后期浪漫主义几乎是齐头并进的。
巴尔扎克总称《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陆续发表于
1830至1848年之间,和后期浪漫主义的许多重要作品同
时出现。后期浪漫主义之所以有积极的倾向,原因之一
在于它本身开始产生了现实主义因素。
巴尔扎克纪念像 法国洛罗·吉罗东出版社提供
  巴尔扎克以外,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红与黑》
(1830)的作者斯丹达尔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
福楼拜。人们也常常把梅里美列为现实主义作家,虽然
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并不具体结合社会生活的客观
实际。
  巴尔扎克能透过社会现象,暴露人与人之间的深刻
关系,也就是金钱的关系。因此《人间喜剧》抓住了资
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
  浪漫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剧《爱
尔那尼》(1830)、《吕伊·布拉斯》(1838),维尼的
《夏特东》(1835),缪塞的别具一格的喜剧,以及大仲
马的历史剧等。
  福楼拜曾经指出,艺术所追求的只应当是美学上的
完满的表现,也就是“美”,艺术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
治上的考虑于不顾。这种观点导致以追求形式完美为唯
一目标的理论,也就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
曾经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热烈拥护者的诗人戈蒂耶,1835
年发表了小说《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
而艺术的一套理论。戈蒂耶的诗集《珐琅与玉雕》就是
这套理论的实践。从此开始诗歌单纯地追求形式完美的
趋向,形成称为“帕尔纳斯”(或译为高蹈派)的诗派。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诗篇》(1852)和《蛮族诗
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锦幡集》
(1893)的作者埃雷迪亚, 以及 《在公主的花园里》
(1893)的作者萨曼等,他们都是脱离实际,寄身于象牙
之塔的诗人。
  与帕尔纳斯派诗歌几乎同时,在小说领域内形成了
自然主义的潮流。文学史上往往把龚古尔兄弟和阿尔丰
斯·都德等都列为自然主义小说家,其实他们的创作并
不符合自然主义的理论。最主要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左拉。
他的代表作是总名为《鲁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
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小
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国已有译本。
  左拉在1866年发表的《小说的定义》中宣称:“科
学进入我们这些小说家的领域,现在我们是在分析人们
的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这里所谓“科学”是指生物
学、医学和遗传学等。自然主义不但分析作为生物现象
和生理现象的个别的人,也要分析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
但是他们认为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因素主要是遗传,
也就是生物学与生理学的观点。
  莫泊桑在法国的文学史上有时被列入现实主义作家
行列,有时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小说家。从他在10年间完
成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的实践考察,他的主要
倾向是现实主义而不是自然主义。
  19世纪法国文学最后一个流派是象征主义诗歌。这
种新倾向与帕尔纳斯派有密切关系。象征派的先驱、诗
集《恶之华》(1857)的作者波德莱尔,把他的诗集献给
帕尔纳斯派诗人戈蒂耶。象征派诗人主要是马拉梅、魏
尔兰和兰波。象征派和帕尔纳斯派相同之点在于追求形
式的完美,两者的区别在于象征派诗人较多地抒写个人
的感觉与情绪,追求音乐的美感;而帕尔纳斯派则相反,
强调描写客观现象,追求造型美,诗人自己毫不透露个
人情怀。象征派在法国诗歌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初期,它是现代派诗歌的第一阶段。
  19世纪是法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世
纪中,法国发生几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
的工人起义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学作品中反
映这种斗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在复辟王朝时期有著名
平民歌手贝朗瑞,巴黎公社时期有《国际歌》的作者鲍
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诗人克莱芒、
小说家瓦莱斯等。
  二十世纪 20世纪是帝国主义战争频繁和社会主义
革命高涨的时代,这种形势反映在法国文学上,表现为
作家辈出,流派纷呈,但是缺少强大的主流。超现实主
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等,都曾经风靡一
时,而转眼间已成明日黄花。
  20世纪法国文学的主要分水岭是两次世界大战。按
时间顺序,20世纪法国文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900至1914年;1914至1918年;1919至1939年;1945年
至70年代末,即本文起草的时候。
  20世纪法国文学的另一特点是作家队伍中左右两种
倾向的分野相当明显。20世纪初,从上世纪末遗留下来
的德雷福斯冤案的风波未平。赞成或反对为德雷福斯平
反,两种对立态度使法国人民分为左右两个阵营,文学
界也不例外。
  1898年 1月,左拉发表给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我
控诉》,引起强烈反响。左拉为了免遭迫害,远走英伦。
法国文学界拥护左拉和反对左拉的纷争,久久不能平息。
作家法朗士支持左倾进步势力。他的长篇小说《在白石
上》在《人道报》上连载,宣扬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理
想。罗曼·罗兰于1898年发表剧本《群狼》,以1793年
法国共和国远征军中一件诬陷好人的案件,影射德雷福
斯案。现实主义小说家马丁·杜·加尔1913年发表长篇
小说《若望·巴鲁瓦》,反对诬陷德雷福斯的冤案。那
时,在人民大众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反动政府终于
被迫开释德雷福斯,冤案已经撤销,但是由这一事件引起
的法国文学界左右两种政治倾向却壁垒分明。当时右倾
作家的代表人物是记者和小说家巴雷斯。他以宣扬“自
我崇拜”闻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他成
了民族沙文主义者。其余还有莱翁·都德和莫拉斯。这
两个作家后来成为法国保皇党的中坚人物,他们的机关
报《法兰西行动》,在30年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夕)公开支持法国的法西斯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雷斯等民族沙文主义作家
十分活跃,他们忙于发表文章煽动战争狂热。罗曼·罗
兰于战争爆发不久后在日内瓦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
一文,从人道主义角度反对战争,立刻引起全法国民族
沙文主义者的围攻,甚至有人叫嚣将罗兰作为“□细”
判处死刑。罗兰在战争期间写了两部反战小说──中篇
《皮埃尔和吕丝》和长篇《格莱昂波》,到停战以后的
1920年才得到发表的机会。
  巴比塞于1916年发表的小说《炮火》,是以作者在
火线上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反战小说。此后,巴比塞
全力以赴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直到生命的
最后一刻。
  20世纪20年代初期,法国文学中出现达达主义和超
现实主义等虚无主义的潮流,说明受战争剧烈震荡的人
们精神仍然处于慌乱状态。达达主义是1916年由罗马尼
亚人查拉在瑞士创始的文学派别。1919年查拉到巴黎和
阿拉贡、勃勒东、苏波等人开展达达运动。达达的宗旨
就是竭力表现和正常事物相反的态度。“达达是什么?
达达什么也不是,无以名之,名曰达达。”达达主义昙
花一现之后,勃勒东等人接着提倡超现实主义。这个新
派别和达达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理论”。勃勒东发表
3 次《超现实主义宣言》。超现实主义认为潜意识为灵
感的来源,人们可以从不由人的清醒意识所控制的、用
信手写出的“自动文字”(或译“自动写作”)表达内
心奥秘。达达和超现实主义集合了一群青年作家和画家,
创作了一些别开生面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最重要的法国资产阶级作家是
克洛代尔、纪德、普鲁斯特、瓦莱里;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的重要作家首先是萨特和加缪。
  诗人克洛代尔的代表作有《缎子鞋》(1928)等诗剧。
他的作品以天主教信仰为主题,他的诗歌形式表现了后
期象征主义的新风格。诗人瓦莱里的代表作有《年轻的
命运女神》(1917)、《海滨墓园》(1926)等。他的诗
风接近象征派诗人马拉梅。普鲁斯特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的作者。这部作品革新
了现代小说艺术,影响之广远远不限于法国国内。纪德
写过几部小说,例如《伪币犯》(1925)和《蔑视道德
的人》等,他也写散文诗和文学评论、游记、回忆录等。
虽然他的作品大部分发表在30年代以前,可是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夕,他还是对法国青年人很有影响的作家之
一。
罗曼·罗兰像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里,法国产生了若干部多卷
的现实主义小说,题材往往是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兴衰,
或者其中某些成员的一生奋斗。罗曼·罗兰的第 2部多
卷本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 (1922
~1933),是一部具有进步倾向的作品。
  马丁·杜·加尔的长篇小说《谛波父子》(旧译《谛
波一家》,1922~1940)是一部风格朴实的现实主义小
说,它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宁的法国社
会和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
  此外,杜亚美的长篇《帕斯基埃家史》(1933~1945),
茹尔·罗曼的《善意的人们》(1932~1946)等,都属
于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品。女作家科莱特 (1873~
1954) 的小说以描述敏锐细腻的感官反应见称,自成一
格。
  这一时期,年轻一辈作家,给法国文学带来新的气
象。马尔罗的小说《人类的命运》获得1933年的龚古尔
奖金。这部以1927年中国上海工人起义遭到反动势力残
酷镇压的史实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幻想的成分显然超过
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但它仍不失为一部有独创性的艺术
作品。马尔罗还发表了小说《希望》(1937)等重要作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行空中巡逻任务时牺牲的
法国空军上尉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有小说《南方信使》
(1929)、《夜飞行》(1931)、《人类的大地》(1939)等
传世。此外,196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诗人圣琼·佩
斯,以及戏剧家阿努伊,小说家莫里亚克、特鲁瓦亚、塞
利纳、季奥诺、蒙泰朗等,都是值得在这里提到。特别
是女作家尤瑟纳的代表作《亚得里安回忆录》是一部具
有严谨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小说。1980年 3月,她被选为
法兰西学院40名院士之一,成为1635年法兰西学院成立
以来的第一个女院士。
  在两次大战之间以及稍后的年月里,法国左翼文学
有很大的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作家除巴比塞等人外,还
有阿拉贡。这位原属超现实主义的作家从1934年开始发
表总称《现实世界》的一系列现实主义小说,1947年后
又陆续发表 6卷的长篇小说《共产党员们》,描述法国
共产党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侵略斗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贡与艾吕雅都发表了
许多爱国主义诗歌,例如阿拉贡的《断肠集》(1941)、
《法兰西的晓角》(1945), 艾吕雅的 《诗与真理》
(1942)、《和德国人约会》(1944)等。这个时期,有一
个印刷工人用韦科尔的笔名发表中篇小说《海的沉默》,
博得很高的评价。
  从1945年停战以来的30多年间,出现存在主义、新
小说和荒诞派戏剧 3种潮流。
  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首推萨特。他的成名作有小说
《恶心》(1938)和剧本《恭顺的妓女》(1947)。女作家
波伏瓦发表了许多小说,如曾获龚古尔奖的《大人先生
们》(1954)等,在存在主义文学中也是一部重要作品。
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加缪,发表他的第一
部小说《局外人》(1942)时,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作家。
他后来的作品,例如《鼠疫》,表现了明显的人道主义
倾向。
  新小说盛行于50年代,至今还有影响的代表作家有
萨洛特、布陶和罗伯-格里耶等。新小说不同于一切传
统的小说,它首先没有情节,没有主题,只是把作者接触
到的事物作无头无尾的描写。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新
小说,代表作家有菲力浦·索莱等。新新小说作家全是
3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趋向是把语言也完全“革
新”,也就是不要语法,不要逻辑,不要标点。索莱1973
年发表了两部小说, 一部题目叫 《H》, 另一部名为
《数》。新小说派宣称要对传统的创作艺术进行革命,
他们的着眼点主要在形式方面,至于小说表达怎样的思
想感情,他们并不认为是主要问题。
  荒诞派戏剧与小说几乎同时出现。它和新小说一样,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人心慌乱,
精神空虚。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在于不仅思想内容表达了
这种慌乱与空虚,而且采用一种荒诞的舞台艺术,直接
表现生活的“荒诞”之感。这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原
籍爱尔兰的贝克特(196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重要剧作有《等待戈多》、《最后一局》等;原籍罗马
尼亚的尤内斯库(法兰西学院院士),主要作品有《秃
头歌女》、《犀牛》等;原籍俄国的阿达莫夫,代表作
有《进犯》、《帕奥罗·帕奥利》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小说派和荒诞派戏剧在
法国文学界已经不是给人以新奇之感的先锋派。这一时
期仍有一批老作家发表一些重要作品。如萨特研究福楼
拜的多卷本著作《家中的白痴》(1971~1972)和阿拉贡
的最近一部小说《戏剧小说》(1974)等。
  从中世纪以来,法国文学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产生了
能够充分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矛盾的艺术水平很高
的作品。法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勇于吸收,善于吸收外
来影响。几乎每一个时期都有外来潮流的影响,促使法
国文学推陈出新,历史上有不少原籍外国的作家,来到
巴黎定居,用法语创作,做出卓越的成绩,在法国文学
史上取得重要地位,例如18世纪的卢梭和20世纪的几位
荒诞派戏剧家。同时,它对西方各国文学也不断产生影
响。中国在“五四”以来,鲁迅、茅盾、巴金等都曾介
绍过法国文学。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程度不同地受
过法国文学的影响。
  参考书目
G.Lanson,Histoire de la Litt□rature fran□aise,
Hachette,1946.
 Ph. van Tieghem, Histoire de la Litt□rature
fran□aise,Fayard,1949.
 P.Brumel, Y. Bellonger, D.Couty,Histoire de la
Litt□rature Fran□aise,Bordas, 1977.
 P. Abraham et R.Desn□, Histoire litt□raire de
la France,1980.
                  (罗大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