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狂飙突进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狂飙突进

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主要参加者大
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
于作家克林格的剧本书名《狂飙与突进》(1776)。文学
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旧
的德国文学史大多把狂飙突进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
它要使德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枷锁。
关于狂飙突进运动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它不是启蒙运
动的反动,而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
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蕴含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动力,它
主张破坏旧制度,建设新制度。作为一场文学革命,它提
出了社会革命的要求,反映了封建势力与新兴市民阶级
的斗争;但它毕竟不是一场政治革命,因而未能改变18
世纪的德国现状。这个运动倡导了一些颇能反映时代特
色的精神:①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
狂飙突进继承了启蒙运动理论家关于自然与人权的思想,
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个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反对在
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阻碍人的发展的一切僵化保守的
教条;反对现存的合乎传统精神的处世态度;在艺术领
域则否定任何相沿成俗的规则。②崇尚“天才”,认为
“天才”体现了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完美人的形象。“天
才”也是启蒙运动曾经运用过的概念,狂飙突进根据扬
格的解释,赋予它新的意义。“天才”被认为是自由的
人,他的行动不受任何社会的和形而上学的条件的限制;
他不模仿别人,自身便是一种能够影响别人的创造性的
力量。③“自然”在狂飙突进运动的词汇中是一个特定
的概念。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受
到学术界重视。瑞士诗人、自然科学家哈勒曾经提出阿
尔卑斯山应该成为文学描写对象的观点。瑞士出生的法
国哲学家卢梭的《民约论》于1762年出版后,在德国引
起强烈反响。他的“返回自然”的口号,是对封建专制
制度的批判;说人脱离和平的自然状态,私有制和劳动
分工的形成,使人类越发不文明。德国市民阶级把卢梭
的口号看作摆脱封建统治、建立一种自然的合乎理性的
社会制度的口号。所谓“自然”,对狂飙突进的代表人
物来说,意味着政治上反对封建诸侯的专制主义,艺术
上反对模仿法国宫廷风格,提倡德国民族风格,把荷马、
莪相和莎士比亚推崇为最自然的天才。④如果说启蒙运
动提倡理性,则狂飙突进更强调感情,认为在理性与感
情的结合中,由于感情的巨大作用,可以使人发挥更大
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对于感情的强调,显然潜伏着推崇
本能的危险,有些作家常常把粗犷的人看作个人和艺术
的理想。哈曼就特别推崇感官的激情,赫尔德则主张感
情应由理性控制。
  狂飙突进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在德国市民阶级中唤
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德国自三十年战争以来的四分五
裂局面,被认为是不自然的政治状况。一些爱国的知识
分子,为了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继启蒙运动时期重
要学者托马修斯和沃尔夫之后,纷纷改用德语教学和著
作,放弃用拉丁文治学的老习惯。在文学界继戈特舍德
和莱辛创立民族戏剧的尝试之后,发掘民歌、民间文学
传统,成为一时风尚。
  狂飙突进的时限,一般认为是18世纪70年代,但因它
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由许多条件促
成。事实上狂飙突进作为一场运动,从18世纪60年代中
期,即它的思想家赫尔德撰写《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
时已经开始,而代表狂飙突进精神的某些重要作品,到
80年代末期,即法国大革命(1789)前夕才问世。一般文
学史家公认,1770年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与歌德相会,是
这场运动的重要标志。法兰克福的“赫尔德—歌德派”、
“格廷根林苑派”、以席勒和舒巴特为主要力量的南德
派,是这场运动的三支主力,歌德是旗手,赫尔德是精神
领袖。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先驱是哈曼和梅塞尔。哈曼
关于“天才”、关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的论述,深深影
响了赫尔德。赫尔德在《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我
的1769年的旅行札记》、《论语言的起源》、《也是一
种对人类进行教育的历史哲学》和论莎士比亚、“莪相”
等著述中,从天才观、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与作用等
方面,提出一系列令人嘱目的崭新见解,成了推动文学
革命的思想武器。
狂飙突进作家运用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这种体
裁最适宜表现人的行动和激情。“赫尔德—歌德派”的
剧作家,创作了这个运动的代表性作品。歌德的《铁手
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 克林格的 《孪生兄弟》
(1776)和《狂飙与突进》(1776,原名《混乱》),都
表现了发展自我的问题,其中含有把个人绝对化的倾向。
“天才”在克林格笔下是孤独的、任性的,行动是没有
目的的。莱泽维茨的《尤利乌斯·封·塔伦特》(1776)
表现了卢梭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的思想。主人公尤利乌
斯渴望过一种简朴的、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生活,认
为社会毒化人类,国家扼杀自由,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
活,都会把人变成奴隶。伦茨的剧作具有更为尖锐的社
会批判性,他在《论戏剧》(1774)一文中,通过批判亚
里士多德的《诗学》,否定现存社会制度。他的《家庭
教师》(1774)揭示了封建阶级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违
反自然的。剧中主人公被表现为封建社会关系的牺牲品。
瓦格纳的《杀婴女人》(1776)以狂飙突进文学最流行
的题材,控诉了封建等级观念。南德派席勒的《强盗》、
《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和《阴谋与爱情》,都是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在散文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
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给18世纪的
德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由于狂飙突进作家对个人生
活抱有极大兴趣,因此在散文方面,传记性作品占有重
要地位。荣格—施蒂林的传记体小说《亨利希·施蒂林
的青年时代》(1777),尽管带有伤感的、虔诚主义的色
彩,却也描写了主人公的父亲那种卢梭式的启蒙教育思
想,以及主人公对于自然和民间文学的热爱。瑞士作家
布雷克尔的《托肯堡一个穷汉的生活故事和自然冒险》
(1781~1785),通过对作者的坎坷生活的描写,从道德
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表现了普通
劳动人民坚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莫里茨的《安东·赖
泽尔》通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遭遇,描绘了他那个时代
下层人民的痛苦处境,主人公在令人无法忍受的现实面
前,只好到戏剧中去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最能体现狂
飙突进精神的小说,是海因泽的《阿丁哲罗和幸福岛》
(1787)。小说主人公阿丁哲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理想人物,他同一群男女朋友,建立了一个“自然国家”。
这是一个保障个人充分自由、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婚姻
关系的乌托邦国家。这部作品是对阻碍个性发展的封建
专制制度的抗议,但它并未描写现实社会的真正矛盾。
  狂飙突进的诗歌成就不如戏剧,但由于赫尔德称它
为“文学之源”,在理论上提高了这种体裁的地位。狂
飙突进诗歌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人生活感受。最初的
成就是歌德青年时代以民歌式语言表现个人感受和自然
美的抒情诗。他的《普罗米修斯》是狂飙突进一首代表
性颂诗。1772年成立的“格廷根林苑派”,是狂飙突进
诗歌创作的中心。这些诗人的精神导师是克洛卜施托克,
他们的组织的名称即来源于他的一首诗《山丘与林苑》,
著名成员有博耶、约翰·弗里德里希·汉、赫尔蒂、莱
泽维茨、米勒、福斯和施托尔贝格兄弟等。他们的诗歌
表达了某种革命的愿望和变革现实的预言。毕尔格是狂
飙突进成就卓著的歌谣体诗人,他虽不属于“林苑派”,
却与“林苑派”诗人往来密切。他的《农民致暴君殿下》
(1773)等诗表现了反压迫的主题。另一位重要诗人是德
国南方的舒巴特,他曾因激进的政治态度,被符腾堡大
公监禁10年。被监禁期间他还写了《王公墓室》(1780),
表达对暴虐君主的蔑视。1787年创作的《海岬之歌》,
是献给被出卖到南非的劳动者的告别诗,控诉了封建君
主贩卖子民的罪行。
  狂飙突进运动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引起积极的结果,
却为德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对古典文学、浪
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毕希纳、布
莱希特等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书目
H. A. Korff,Geist der Goethezeit,Bd. I-Sturm
und Drang,Leipzig,1957.
 R. Pascal,Der Sturm und Drang,Stuttgart,1963.
 G. Mattenklott,Melancholie in der Dramatik
des Sturm und Drang,Stuttgart,1968.
 F. Martini,Die Poetik des Dramas in Sturm und
Drang,in Deutsche Dramentheorien, Hg. v, R.
Grimm, Bd. I, Frankfurt/M.,1971.
G. Kaiser,Aufkl□rung,Empfindsamkeit,Sturm und
Darng,Bern-M□nchen,1976.
                   (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