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更调
民间小调名。又称“五更曲”、“叹五更”、“五
更鼓”。歌词共五叠,自一更至五更递转咏歌,故又名
“五更转”。此调起源较早,用调亦甚广。南北朝时乐
工采自民间,被列为相和歌辞清调曲之一。有的学者把
这类曲子称为“定格联章”体曲子。
“五更调”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①每叠
四句,每句五言,均押平韵,全曲共百字,如南朝(陈)
伏知道所填之《从军五更转》:②每叠四句,句式为三、
七、七、七,其韵或平或仄,全曲共120字,如敦煌曲子
词中所录五代以前民间流传的《叹五更》;③每叠由前
后两首组成,每首四句,每句七言,各首独自押韵,全
曲共280字,如敦煌曲子词中之《闺思》(原阙题,此题
为后人所拟);④每叠由三首组成(第一首为主曲,押
四平韵,二、三首为辅曲,押三平韵。此三首必在同一
韵),每首四句,句式为五、五、七、三,全曲共达300
字,如敦煌曲子词中之《太子入山修道赞》;⑤每叠分
前后两片,句式前片为三、七、七、七,后片为三、三、
三、三、七、七,每叠十句,押六平韵,全曲共 250字,
如敦煌曲子词中之《南宗赞》。另外还有在这五种形式
基础上产生的一些变体。
《五更调》的内容在早期多反映军旅生活和征人相
思之情。如伏知道《从军五更转》云:“一更刁斗鸣,校
尉□连城,遥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四更星汉低,
落月与云齐,依稀北风里,胡笳杂马嘶。”隋、唐、五
代时期,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民间“五更调”则被教徒
们填入佛教故事唱词,用来进行通俗的宗教宣传。《太
子入山修道赞》及《南宗赞》即属此类。宋、元以后,尤
其是明清之际,由于商业的发达和城市寄生阶级的大量
出现,“五更调”又被某些文人利用,成为青楼歌妓们
习唱的小曲之一,其内容除有些反映沦落女子痛苦生活
的作品以外,不少是无病呻吟或色情之作。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有进步思想的文人采用“五更
调”编醒世歌谣,宣讲时事,起了良好的作用。有一首
清光绪三十年(1904)所编的题为《爱国歌》的“叹五更
调”唱道:“一更里,月初升,爱国的人儿心内明,锦
绣江山须保稳,怕的是人家要瓜分。……”土地革命和
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用“五更调”旧瓶装新酒,
进行革命和抗日宣传,在动员和教育群众方面发挥了积
极作用。
(柯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