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填词指要 [中卷]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填词指要 [中卷] 行者 搜集整理
浪淘沙
+∣∣--(韵)+∣--(韵)
+-+∣∣--(韵)
+∣+--∣∣(句)+∣--(韵)

+∣∣--(韵)+∣--(韵)
+-+∣∣--(韵)
+∣+--∣∣(句)+∣--(韵)

例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 煜

例二
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
雨丝风絮一番新。
上已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华发已无端,何况花残?
飞来蝴蝶又成团。
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清 蒋春霖

(1)唐时原为七言绝句体,二十八字,至李煜始改双调,长短句。本调共十句,五十四字,前后片共四平韵。
(2)例一作者李煜作于亡国破家、变皇帝为囚徒之际,故能一洗花间脂粉之气,而寄以故国之思。"梦里"二句和"流水"二句,皆用白描手法,而意境自远。可见填词和吟诗、作文一样,首先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动人的作品来。
例二作者生于清嘉庆年间,一生不得志,早年致力于诗,中年时悉数烧毁,全力填词,终于取得成就。这首词头三句写出河失色,风雨频催,喻家国多难,接下来说虽然过了上已、清明,寒气还是未消,实指家国之多难。后片进而表示对时局的不满。春天本来是百花怒放的季节,可是现在花开得不是时候,何况花已经凋谢了!只有蝴蝶还在忙忙碌碌,成团地飞来飞去(可能指一些钻营者)。结尾两句明显地道出了作者冷对世道的心情。通篇比兴,层层深入,写得从容自然,能代表清词的新成果。据谭献说:"此词本事,盖感兵事之连结,人才之惰窳而作。"(《箧中词》)嘉庆以后,清廷政治日趋腐败,以作者的处境而有此托意比兴之作,是可信的。


鹧鸪天
+∣--+∣-(韵)+-+∣∣--(韵)
+-+∣--∣(句)+∣--+∣-(韵)

-∣∣(句)∣--(韵)+-+∣∣--(韵)
+-+∣--∣(句)+∣--+∣-(韵)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代人赋)

(1)本调五十五字,九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2)前片三、四句,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3)例词题曰"代人赋",不过是虚晃一枪,其实处处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感表。当时作者被朝廷撤了官职,隐居农村。词的前片通过柔桑、幼蚕、黄犊、暮鸦等事物写出农村早春的一派生气,表示自己是乐于过田园生活的。过片三句,实际上还是前片意思的补充,就是说,这春天的气息,还表现在山路边酒家门前的酒旗之上。接下去意思有了转折。莫看城中开着桃李,它们却在愁风愁雨呢,结尾回写一笔,说真正的春天却在那野菜花上,同前片的春意前后呼应。此词结尾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城中桃李实指南宋君臣在敌人面前的妥协投降,而溪头荠菜花上的春色则暗示真正的力量在老百姓的身上。言近旨远,平中见奇。从这首小词里,也可看出作者工力之深厚。又此词前片第二句的韵脚"些"属"麻"韵,读作"虾"(xiā)。


虞美人
+-+∣--∣(仄韵)+∣--∣(叶仄)
+-+∣∣--(换平韵)+∣+--∣∣--(叶平)

+-+∣--∣(换仄韵)+∣--∣(叶仄)
+-+∣∣--(再换平韵)+∣+--∣∣--(叶平)


例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
例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 蒋 捷

(1)本调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2)第四句九字,以一气呵成为佳,语气可于二字、四字或六字处作逗,视具体情况而定。
(3)例一为李煜名作。从作品的内容来说,李煜思念的故国无非是过去那种供他个人享乐的封建小朝廷,他的哀愁是亡国之君的哀愁,没有什么社会意义。问题是作者在这首词里表现的感情是真切的,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很成功,特别是词的结句,把抽象的"愁"比作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滔滔滚滚、永远流不完的春江之水,既贴切,又形象,不愧为千古名句。
例二的格局系从稼轩《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脱胎而来,用今昔对比手法来表现一生的经历。开头两句写少年时的浪漫生活,三四两句记壮年的流浪生活,以上写过去。后片"而今"两句转入现在,两鬓斑白,寄身僧庐,听着外面的雨声,已经无动无衷,言外之意,是自己因经受了亡国的创痛,感情变得麻木了,词中的"雨",隐寓着国家的变故,温庭筠《更漏子》:"桐梧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结句反用其意,化个人离愁为亡国之痛,大大加深了题意。这是由作者在宋亡后不愿仕元的高尚人品决定的。

南乡子
+∣∣--(韵)+∣--∣∣-(韵)
+∣+--∣∣(句)--(韵)
+∣--+∣-(韵)

+∣∣--(韵)+∣--∣∣-(韵)
+∣+--∣∣(句)--(韵)
+∣--+∣-(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1)本调五十六字,十二句,前后片各四平韵。原为单调,始自欧阳炯,冯延已演为双调,宋代词人多从之。
(2)例词为稼轩晚年作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恢复中原之志,不减当年,讴歌孙权,为的是借古讽今,以示胸中不平之气。末句出自《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史》中曹操的话。曹操看见孙权指挥的军队非常整肃,便慨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是孙权的字。
全词风格豪放,笔墨挥洒,是辛词代表作之一。豪放派词易懂不易学,学填词者宜掌握这个特点。


鹊桥仙
+-+∣(句)+-+∣(句)+∣+-+∣(韵)
+-+∣∣--(句)∣+∣(豆)--+∣(韵)

+-+∣(句)+-+∣(句)+∣+-+∣(韵)
+-+∣∣--(句)++∣(豆)--+∣(韵)

例一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 观

例二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揽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宋 范成大(七夕)

(1)中国民间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夜,天上织女牛郎相会,使鹊为桥云。本调即由此得名。十句,五十六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首二句都入韵者。
(2)首二句多作四字对句。第五句七字,上三下四。后片句法均与前同。
(3)例一为秦观名作之一,词牌名与内容一致,都是讲的牛郎织女相会事。词的头三句写织女在七月七日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金凤"二句是对他们相会的肯定。后片头三句写好景不长,织女与牛郎才相聚,便又要踏上"鹊桥归路"了,她真是不忍回头啊,结末两句是用以自慰的话,即倘若双方永远相爱,又何在乎一朝一夕呢?语里行间歌颂了真诚的爱情,是可贵的,关于这两句的解释,俞平伯先生认为,"牛女虽一年一度,毕竟地久天长;人世虽暮暮朝朝,却百年倾刻"。这样解释可以补足前片"天上人间"意,并有《高唐赋》字面(见《唐宋词选释》),做到前后贯通,特附录于此作参考。少游此词有叙有议,柔中见刚,在《淮海集》中很少见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豪放词风。
例二题材与例一相同,立意和写法上有别。前片言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为群仙所妒。后片指出这种草草相逢还不如没有为好,否则是旧愁之上又加新愁了。从内容来看,这首词通篇用的借喻,可能有寓意。


玉楼春
+-+│--│(韵)+│+--││(韵)
+-+││--(句)+│+--││(韵)

+-+│--│(韵)+│+--││(韵)
+-+││--(句)+│+--││(韵)

例一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抬翠暮忘归,秀野暗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 张 先(乙卯吴兴寒食)

例二
东城渐觉风光好,(左士冖系右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词。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晓照。
--宋 宋 祁

(1)又名《木兰花》,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实则由两首七言仄韵之绝句合成,唯首句要平起,前后片词。
(3)例一是一首记寒食节春游的作品。作者写此词时已经八十六岁,笔力仍很旺健。前片通过吴儿赛龙舟、游女荡秋千、妇女们拾翠忘归和踏青的人来往不定等四方面的题材组成一幅热闹的游春图,后片通过"遥山暝"、"池院静"和"月色正清明"、"杨花过无影"等句子描绘出一种夜晚游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同前片的气氛相比,又是一番风味,两者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作者所欣赏的,所以写得都很出色,同时也说明作者写作小词的技巧很高,能用不同的图景,使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类小词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模仿,要做到工稳,自然需要一段时间。
例二内容很多地方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惟有"红杏"句,脍炙人口。一句之中又妙在一个"闹"字。诚如王国维所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不但使人想象出杏花满枝,而且看到了蜂围蝶舞、万紫千红的春意场面,好不热闹。由于这个"闹"字用得活,当年人们曾把作者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见《苕溪渔隐丛话》)。填好一首词,要从全篇着眼,又必须从字句入手,每一个字都得仔细斟酌,精益求精,不可随便放过。从句到篇,都要精采,谈何容易!若做不到,则一篇中尽可能有些警句,这方面古人已作出范例了。


小重山
+│--+│-(韵)
+--││(豆)│--(韵)
+-+││--(韵)
-+│(句)+││--(韵)

+││--(韵)
+--││(豆)│--(韵)

+-+││--(韵)
-+│(句)+││--(韵)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 岳 飞

(1)本调又名《小重山令》,五十八字,十句,前后片各四平韵。
(2)例词为岳飞所作,据陈藏一(郁)《话腴》称,此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七月南宋向金屈膝求和之后,而作者是非常反对议和的。前片说,半夜里,我那回到中原去的好梦被一片蟋蟀声惊醒了。注意,第一句是托词,即使万籁俱寂,他为国事耽忧,还是会睡不着而独自在明月下徘徊思索的。后片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故乡始终被金兵占领着,道路阻隔,无法回去,自己的头发白了,还建不了功名, 要想把心事用琴声来表现,又缺少象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即使把弦弹断又有谁来欣赏呢?同作者另一首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写法不一样,这首词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托体比兴的。例如,作者不直说自己要恢复中原,而托言"千里梦";不直说愿望不能实现,而托言空阶明月;不直说自己的一片忠贞不见谅于当朝,而托言心事付瑶筝而无知音,等等。这首词虽小,而寄托遥深,发人深省。


踏莎行
+│--(句)+-+│(韵)+-+│--│(韵)

+-+││--(句)+-+│--│(韵)

+│--(句)+-+│(韵)+-+│--│(韵)

+-+││--(句)+-+│--│(韵)

例一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

例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 观(郴州旅舍)

例三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峰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 铸

例四
燕燕轻盈,莺莺娇(左车右西大),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 夔(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1)本调五十八字,十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类似七言仄韵诗两首合并而成,仅变其首句七字为四字对句。
(3)例一写征人在旅途中所见和所想。前片写征人的感受,后片写征人相象爱妻(或意中人)对他的怀念。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对方的离愁,再由此推想对方会因离愁而登楼远眺,却又不忍心凭着高栏凝望不止,因为即使看到草原尽,还是被春山挡住了视线,何况行人还在春山之外,怎能得见呢?心理刻画极为细腻。
例二为作者贬官湖南郴州时作,一种孤苦的心情溢于言表,"可堪"两句,历来被认作景中寓情的名句,春寒料峭,远徒僻地,人在孤馆,闭门独坐,兼以日落西山,暮色苍茫时不断传来的杜鹃鸣声,尤觉苦闷寂寥,哪里还忍受得了这种离愁呢?情调低沉,是秦词的特色之一,但它常常是同精湛的语言艺术伴随在一起的。后片"郴江"两句系从唐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两句脱胎而来,指郴江本来(幸自)是绕着郴山流的,现在为什么(为谁)要向潇湘(湖南二水名)流去呢?一种去国怀乡之情,不讲自明。与戴诗相比,秦词注意烘托,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故情调虽较低沉,艺术上却有创新,相传苏轼对此颇为赞赏,曾把它写在自己的扇头上。
例三名为咏荷花,实是托物言志,可能是为自已的遭遇而鸣不平。"断无"句从反面写荷花的不媚世俗,"红衣"句从正面写荷花的刚正不阿。后片"当年"两句,一写自己的高洁,二写自己的遭遇,都是围绕上述主题来展开的,从形象塑造到语言的应用均属词之上乘。
例四写作者对在合肥的情人的相思,篇幅虽短,情思的变化,却写得错落有致。开头两句借燕莺喻情人体态和语言之美,第三句说自己因思念对方而再次入梦("华眉"指梦里)。四、五两句是作者设想对方亲昵的言语:"我长夜不眠,你薄情郎怎会知道?入春以来,我早就想念着你了。"过片两句,写梦醒后回忆情人别后来信,目睹临别时的针线。"离魂"句是作者想象对方虽与我分处两地,但其魂魄早已离躯暗随自己(郎即作者自己。郎行即情郎,行,音háng)远离家门了。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有"梦随风万里,寻郎远去"之句,"离魂"句可能化用此意。结处两句,词人缘情写景,对情人在冷月千山中独自归去怎么也放心不下,"冷千山"的"冷"字,是使千山为冷之意,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个冷字,表达了作者在一片凄冷景色中饱含着无比的热情,予人以清空峭拔之感,耐人寻思。可谓一字得力而使全篇生色。王国维说他在姜词中最欣赏这两句。古人作诗词非常注意炼字。值得注意的是,姜氏在词中常爱用一"冷"字,如《扬州慢》中的"波心荡,冷月无声",《暗香》中的"香冷入瑶席",《念奴娇 》中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翠楼吟》中的"月冷龙沙",等等。这些"冷"字,有的是形容词,有的是使动用法,对作者以健笔写柔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钗头凤
--│(韵)--│(叶仄)│--│--│(叶)
--│(换仄)--│(叶二仄)
+--│(句)│--│(叶二仄)
│(叶二仄)│(叠)│(叠)

--│(叶首仄)--│(叶首仄)│--│--│(叶首仄)
--│(叶二仄)--│(叶二仄)
+--│(句)│--│(叶二仄)
│(叶二仄)│(叠)│(叠)

(1)本调原名《撷芳词》,取名于北宋政和间宫中之撷芳园。南宋陆游因无名氏词有"可怜孤似钗头凤"句,乃改现名。六十字,二十句,前后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
(2)首起两句和第四、五、六、七句各自相对。末三字各为独立词句。后片与前片全同。
(3)例词为陆游记自己爱情悲剧之作。据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耆旧续闻》等书记载,陆游原娶舅父之女唐琬为妻,感很很好。但他母亲不喜欢唐氏,唐被迫分离,改嫁赵士程。后来他俩在绍兴禹迹寺的沈园偶然相遇。唐琬送酒肴致意。陆游非常感伤,就在园壁上题了这首词。唐琬看到后非常伤感,不久抑郁而死。词的开头三句从现场写起,正当满城春色,宫柳飘指之际,唐琬用红润的手,斟着黄封酒来款待我。以下四句,虚实并用,写夫妻被迫分离,几年来自己一直满腔哀愁。东风一词,暗指破坏他们美满婚烟的制度和人。末句连用三个"错"字,语气十分强烈,表示迫使他们离散,是大错特错,千错万错,错上加错。后片头三句从今昔对照说起,进一步诉说自己的痛苦。满眼春光,风景依旧,可是眼前的唐琬,面容却明显地消瘦了,只见她脸上的红泪(泪水沾湿了胭脂),把绢帕都湿透了。作者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景因情迁,这时在他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样:桃花零谢,庭院冷落,一片凄凉代替了原先的"满城春色"。纵有同过去一样的山盟海誓,也难用书信表达了。结尾的"莫"字,是罢了的意思。连用三个,表示无可奈何,语气也是异常强烈的。前后片各用三个独词句,节拍 短促,朗读时更增加了词的忧伤气氛。这首词从字面看,是作者对被迫离婚的前妻唐琬的无限怀念,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它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意思,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都认为是追忆过去的美满生活的。笔者细玩文义,却认为以讲作描写现场为更好。从字面看,作者对唐琬的殷勤招待深为感动,所以首先抓住"红酥手"和"黄(左月右关幺小)酒"这两个特点来写,这是切合这次招待的实际情况的。如果是追忆过去,则过去的生活中内容很多,就未必光抓住这两个特点来写了。再从表现手法来看,如果先写现场,再由现场回忆过去,比单纯地写回忆,内容要饱满得多。也就是说,唐琬的招待,勾起了作者痛苦的回忆,使他更痛恨东风之恶,更想倾诉几年来的孤苦寂寞(第四至第七句),从而使结尾的三个独词句都具有一字千钧之力。确实使读者同样感到拆散这样的婚姻是千错万错的。如果把开头当作回忆,这种感情的深化就体现不出来了。


一剪梅
+--+│-(韵)+│--(句)+│--(韵)
+-+││--(句)+│--(句)+│--(韵)

+│--+│-(韵)+│--(句)+│--(韵)
+-+││--(句)+│--(句)+│--(韵)

例一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地,月满西楼。

花目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例二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宇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 蒋 捷(舟过吴江)

(1)本调六十字,十二句,前后片各三平韵,亦有句句叶韵者。
(2)句子由七言与四言相间而成,前后片之结尾两句,有在后片用叠句叠韵者(例一),有前后片皆用叠句者(例二)。
(3)例一为李清照名作之一。据伊士珍《琅(左女右皿中一下哀去亠)记》载:"易安结(左衤右离)(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常常想念,便在锦帕上写《一剪梅》词送给他。词的开头三句摄取了在荷花凋谢的水边,她的爱人独自上船离去的一个镜头,形象生动。接下来写词人多么盼望爱人来信!"月满西楼",暗示自己对月怀人,景中含情。后片用花的飘零和水的奔流来借喻人的分离,与开头照应,并引出下面一层意思:闲愁纵分两处,"相思"却是一种。这种相思怎样缠绕着人呢?作者巧妙地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和"却"本来是两个能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用在这里,前后贯穿,把心头的相思写活了。过去有人称赞开头"红藕"句为"精秀特绝",这一句诚然是好,但同这两句相比,还是要逊一筹的。
例二从整首词的意境来看,属于一般,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却是神来之笔,发前人之未发。"红"和"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一样,给人以形象鲜明之感。清刘熙载评蒋捷(竹山)词"语多创获",当指这类新鲜词句。
创作一首词,最完美的是从思想、意境到语言都很出色,构成和谐的统一,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象例一例二则是篇以句名,结尾这两句反复咀嚼,其味隽永。这两首词的结尾两句,看似容易,其实非一日之功,欲语说:"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成果。

临江仙
+│+--││(句)+-+│--(韵)
+-+││--(韵)
+-+│(句)+││--(韵)

+│+--││(句)+-+│--(韵)
+-+││--(韵)
+-+│(句)+││--(韵)


例一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后蜀 鹿虔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 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宋 晏几道

(1)本调六十字,十句,前后片各三平韵。亦有五十八字者,或其前后片起句由七字句减为六字句(见例二);或前后片第四句(见例一)由五字句减为四字句,诸家词格小有出入,而以六十字为较多见。
(2)例一作者原在后蜀为宫,蜀亡,作者以此词志亡国之痛。前片列举五种情况的变异,宫门被金锁锁着,园林一片寂静。绮窗对着秋空发愁,蜀帝一去不返,玉楼的弦管歌声,也已随风而断。表面上写的是景物,实则其中有著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后片用明月的无知(还照深宫)和藕花的暗伤(清露泣香红)作鲜明的对照,以进一步刻画亡国之痛,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作者寄托的亡国之痛同人民有很大的距离,但这种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例二为作者追念情人之作。开头两句写梦回酒醒后的寂寞感觉。由此两句引起去年春天伤别的情思。"落花"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无知的燕子来反衬有情的人,前者成双成对而后者却孤孤单单,能不更加忆着意中人?后片重在回忆,前三句写初见小(上艹下频)时的印象:她穿着一件有两重心字纹组成的罗衣,从琵琶弦上透露着恋情,当初照着小(上艹下频)归去的明月还在,可人却不知去处了。结尾这两句绕有余味。这首词的写作特色也是善于通过形象说话,娓娓道来,曲折多情,其中尤以"落花"两句,最优美动人。但这两句却非出自作者之手,而是五代翁宏《残春》中的两句诗,翁诗的前两句为:"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从全篇来看,翁诗平谈无奇,故虽有此佳句,仍显不出光彩,放入晏词,却似锦上添花,成了"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谭献《复堂诗话》)。

唐多令
-││--(韵)+-+│-(韵)
│+-(豆)+│--(韵)
+│+--││(句)++│(句)│--(韵)

-││--(韵)+-+│-(韵)
│+-(豆)+│--(韵)
+│+--││(句)++│(句)│--(韵)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衬字)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惜别)

(1)本调六十字,十二句,前后片各四平韵。
(2)例词是一首送别词。开头两句,看似文字游戏,其实"心上秋"作愁解是传统的说法,而且"离人心上秋",为本篇的主句,俞平伯先生指出,以下四句"皆承'心上秋'而来,非缘秋景萧瑟"(见《唐宋词选释》)。即使芭蕉不淋雨,听到叶子的飕飕声,也令人有凄凉之感。人人都说晚来凉爽,一天星月。自己却怕登楼。后片叹岁月忽忽,象在梦中消逝,落花也随着烟水流散,群燕南归,自己(客是作者自称)还久留不走。(为什么)垂柳不系住对方的裙带使之留下,却老是系住我的行舟不放归去。全词立意巧妙,刻画愁字,手法新颖,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是梦窗词中之上乘,张炎评"此词疏快却不质实"。

蝶恋花
+│+--││(韵)
+│--(豆)+│--│(韵)
+│+--││(韵)+-+│--│(韵)

+│+--││(韵)
+│--(豆)+│--│(韵)
+│+--││(韵)+-+│--│(韵)

例一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例二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架上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 轼

(1)本调六十字,八句,前后片各四仄韵。
(2)本调实由仄韵七绝两首合成,只在前后片的第二句加两字,成为上四下五的九字句而已。
(3)例一欧词前片写王孙公子走马章台游春之乐,后片写留春、惜春、伤春之情。是否另有寄托,历来说法不一。唯后片前二句通过季节、气候、时刻层层渲染,引出"无计留春住"的结果,笔力浑厚,感染力强。"泪眼"两句更充分描绘出惜春的心意,含而不露,花、人之间,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例二为东坡名作之一。前片写伤春,作者虽遭贬谪,却能唱出"天涯何处无芳草",用以自我解脱。后片伤情,表现作者终不能忘情于自己的抱负,但墙里佳人的笑声毕竟不是对自己发的,故有"多情却被无情恼"之句,只怪自己枉自多情,徒增烦恼。隐寓政治上的失意。比兴手法用得极为高妙。

渔家傲
+│+--││(韵)+-+│--│(韵)
+│+--││(韵)
-+│(韵)+-+│--│(韵)

+│+--││(韵)+-+│--│(韵)
+│+--││(韵)
-+│(韵)+-+│--│(韵)


例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 范仲淹

例二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记梦)

(1)本调六十二字,八句,前后片各五韵。流行于北宋。
(2)本调由两首七言仄韵的绝句构成。唯前后两片第三句下须添一三字句。
(3)例一为此调之代表作。作者是仁宗时期富有理想的政治家,写过著名的散言《岳阳楼记》,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县),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是他在西北军中所作。词的前片写景,后片言情。在一片凄凉景色中寓乡思之情,乡思之情又与征守边关的现实相联系,"燕然未勒",壮志未酬,故有"归无计"之叹。风格沉郁顿挫,在悲凉气氛中显示出将军和征夫共同守卫边疆的崇高责任感。这首边塞词,无论在风格上和题材上都突破了当时词限于记男女、吟风月的陈规,把乡愁同保卫边疆的重任联系起来,从而开拓了词的领域,使之具有较广阔的社会内容。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比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山猎》要早三十多年,应该说,它对尔后苏轼的豪放派词风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对它的历史意义应该有充分的估计。
例二为李清照的作品。开头两句想象奇特、场面雄伟。天空中的云海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象要流转,千帆正在飞舞。"仿佛"三句说自己的梦魂飞上了天帝的住所,天帝热情地问我,要去哪里?自从北宋沦亡之后,作者逃难南方,丈夫病死,颠沛流离,又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所以后片开头两句紧接前片的问题作了回答,"道路漫长,只可惜日薄西山了,我徒然能写出一些惊人的诗句!"当年屈原怀才不为楚王所用,曾经在《离骚》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共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词人的回答,化用了这个意思,是含着一把辛酸泪的,同时也显示出词人那种倔强的性格,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九万里"三句就完全表达了她的强烈愿望:要象大鹏鸟似地振翅飞上九万里高空(庄子《逍遥游》里有"鹏之徒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的话)。风也莫停,把我的轻舟吹送到神山(相传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去。作者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她的理想已经在地上一再遭挫,难以实现,所以借助梦境,运用《离骚》里那种浪漫主义手法,幻想一个虚无缥涉的神仙境界来寄托自己的精神苦闷。学这首词,我 们还可以得到一定启发,就是尽管作者一生的遭遇很不幸,她自己也为理想不能实现而抱憾终生,但她毕竟成了有宋一代的杰出词人,驰名中外。这固然由于她的天才和勤奋,同时也同她的远大抱负和顽强毅力分不开的,从这首意境开阔,风格豪放的词里也可得到证明。


苏幕遮
│--(句)-││(韵)
+│--(豆)+│--│(韵)
+│---││(韵)
+│--(豆)+│--│(韵)

│--(句)-││(韵)
+│--(豆)+│--│(韵)
+│+--││(韵)
+│--(豆)+│--│(韵)

例一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迫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例二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
(1)本调六十二字,十句,前后片各四仄韵。
(2)首起为三字对句。每三句为上四下五之九字句。
(3)例一为范仲淹名作之一,风格异于《渔家傲》之豪放,又有别于"花间"派之绮靡,是一首风骨比较硬朗的言情词。前片写斜阳映照下的波上秋色,极为鲜明,"芳草"两句,融情于景,把意思推进一层,有说不尽的妙处。词既然写乡思,则斜阳外的无情芳草,可能是指故乡所在之处。前人把"芳草"解作"喻小人"(黄蓼园《蓼园词选》,未免穿凿)。后片由虚变实,直接围绕乡思来写,语语工丽。"酒入愁肠"句,言情而不落俗套,造语而赋有新意,尤不可忽视。"相思"之"相"与"乡思"之"乡"谐音,含有双关意。
例二为清真名篇之一。"叶上"三句,写晨曦下的荷叶,宿雨方干,晓风吹处,一一昂起头来,一个"举"字用得绝妙,神态逼真。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



第二类 慢词

青玉案
+-+│--│(韵)│+│(豆)--│(韵)
+│+--││(韵)
+--│(句)+-+│(韵)+│--│(韵)
+-+│--│(韵)+│--│-│(韵)
+│+--│(韵)
+--│(句)+-+│(韵)+│--│(韵)

例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 贺铸

例二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交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元夕)

(1)本调以汉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之句而得名。六十七字,十二句,前后片各五仄韵。
(2)次句三字豆,亦有二、三两句合并作一字豆者。第四五句均四字,多数用对偶。后片与前片相同,难改次句为七字拗积句。
(3)例一内容一般,但作者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闲愁之多,形象丰满,意境开阔,语言优美,不落前人窠臼,故当时士大夫以"贺梅子"赞之(参看周紫芝《竹坡诗话》)
例二系辛稼轩名作之一,意境超过前者。前片借灯火、车马、音乐、舞蹈渲染上元灯节之盛况。后片塑造一位不随世俗、自甘寂寞的美人形象(暗香)。她身处热闹场所,却毫不留恋,有志者"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才发现她在"灯火阑珊(稀落)处"。乃知前片之竭立描绘灯月交辉、轻歌妙舞、贵人出游等等,不过是为后片突出主题作反衬而已,同一些剪红刻翠的艳情之作固不可同日而语。梁启超看出这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语),是颇有见地的。陈廷焯却认为词的结尾两句"了无余味"(《白雨斋词话》),这是不懂得辛句中有所寄托的缘故。采用比兴手法,寄托怀抱,这本是中国诗词的传统手法,辛词就给我们作出了一个范例。

天仙子
+││--││(韵)+││--││(韵)
+--││--(句)-││(韵)--│(韵)
+││--││(韵)

+││--││(韵)+││--││(韵)
+--││--(句)-││(韵)--│(韵)
+││--││(韵)

例一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宋 张先

例二
白玉为台金作盏,香是红梅名阆苑。
年时把酒对君歌,歌不断,杯无算,
花月当楼人意满。

翘戴一枝蝉影乱,乐事且随人意换。
西楼回首月明中,花已绽,人何远,
可惜国香天不管。
--宋 马庄父(水仙花)
(1)本调六十八字,十二句,前后片各五仄韵。唐时原为单调,三十四字,亦有全平韵或仄韵转平韵者。乐府杂录云,《天仙子》本名《万斯年》,李德裕进,属龟兹部舞曲。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取以为名,张子野演为双调。
(2)例一小序云,时为嘉禾小(左亻右卒),以病眠,不赴府会。嘉禾即今浙江嘉兴市。小(左亻右卒),小官。词的前片流露了惜春之意,后片写意,后片写景,体会入微。"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描写暮春的一个夜晚,庭园里静悄悄的,只有风还在吹个不定,天上白云过处,露出一轮皓月,银光泻到地上,那迎风摇曳的花朵正在不停地摆弄着清影。又是"破",又是"弄",字面上煞是热闹,其实恰恰是用热闹的字写出幽静的境界。所谓"寓静于动",本是盛唐诗人王维等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把它成功地运用于词境,显得更加优美动人!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古今诗话》载,他自己也得意地把它同其他两个句子"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此外如"隔墙磅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句子,也以含蓄、有韵味见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优美的词句来反映新的时代精神呢?
例二头两句写水仙花的形状、芬芳,后三句用拟人手法极写赏花的乐趣。后片"翘戴"两句来了个转折,道出此种乐事"且随人意换"。"西楼"以下四句,明点出人已远去,纵有"国香",谁也不管,徒呼奈何而已。此词写法上不同于纯粹的咏物词,而是托物言情之作。

江城子
+-+││--(韵)│--(韵)│--(韵)
+-+│(句)+││--(韵)
+│+--││(句)-││(句)│--(韵)

+-+││--(韵)│--(韵)│--(韵)
+-+│(句))+││--(韵)
+│+--││(句)-││(句)│--(韵)

例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例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密州出猎)
(1)本调又名《江神了》。三十五字,八句,五平韵。宋代词人多依原曲增为双调。
(2)首句为平收之七字句,亦可作"││--││-"。第四、五句紧密相联,前者亦可作"││--"。
(3)例一、二均性苏词中别开生面的代表作。惟风格有别。前者具有婉约风格,是词里以悼亡为题材的最早的一首。它不同于某些泛泛的艳情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感情十分真挚,层次极为清晰,通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对亡故十年的妻子的怀念。"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得何等凄惋!写到"明月夜,短松冈"(指他妻子的葬地)更令人回肠荡气。对于后者,作者认为"自是一家",无论从写"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的出猎场面到表达希望"遣冯唐"让自己亲临战场"射天狼"的豪情壮志,都突破了当时流行以描写爱情或伤别为题材的婉约词风。在北宋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宋胡寅《题酒边词》),第一次出现了豪放词派(另一首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1080年,比此词迟五年)。以上两例是同一作家,用同一词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今人填词,也该注意到这种风格的多样化。

风入松
+--││--(韵)+││--(韵)
+-+│--│(句)+-+(豆)+│--(韵)
+│---│(句)+-+│--(韵)

+-+││--(韵)+││--(韵)
+-+│--│(句)+-+(豆)+│--(韵)
+│---│(句)+-+│--

例 一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宋 俞国宝

例二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
(1)本调七十六字,十二句,前后片各四平韵。
(2)例一纯粹是游春之作,内容虽属一般,词句却颇清丽。如"红杏"两句,"暖风"、"画船"句均诗中有画之笔,可为景物描写者师。
例二为梦窗的一首爱情词,作品借景物描写和想象遥寄深情。前片写景,融情于物。后片"黄蜂"两句谭献说它"是痴语,是深语"。黄蜂何以"频扑秋千索"?作者疑为被意中有纤手的香气所吸引。这种想法当然不合事实,故称"痴语",但又寄托深情,故称"深语"。结处"幽阶"两句即骤见台阶一夜之间生了绿苔,才想到意中人不在。其实幽阶的苔早已生出,而意中人也早已离去。只因思之太深,念这太切,才有此错觉。双鸳喻美人鞋子,借指美人,此词不堆砌典故,而能用虚实相生的笔法来表现相思,发人深省,予人以清新之感,是梦窗词中的佳作之一。

祝英台近
│--(句)-││(韵)+││-│(韵)
+│--(豆)+││-│(韵)
+-+│--(句)+-+│(句)│+│(豆)+--│(韵)

│-│(韵)++-│--(句)+-│-│(韵)
+│--(豆)++│-│(韵)
+-+│--(句)+-+│(句)│+│(豆)+--│(韵)

例一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晚春)
(1)本调也可不带近字,又名《月底修箫谱》,七十七字,十四句,前后片各四仄韵。万氏《词律》引《词品》载戴石屏年娶江西女子,作《惜多才》一首,即《祝英台》云。又毛先舒《填词名解》引《宁波府志》关于"梁祝哀史"之记载以说明引调盖出于唐宋以来之民间流传歌曲。
(2)首二名为三字对偶。第二句亦可不用韵。第三句为五言仄起之拗句,第四句九字,上四下五。
(3)例词写一少妇与爱人分别后的思归之情。她计算簪在鬓边的花朵来卜旭期,卜好刚刚簪上,不放心,又取下来重数一遍,对这种急切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腻。词评家认为这首闺怨词"必有所托"(《蓼园词选》)。也有人穿凿附会,说"吕婆女事辛幼安"(张端义《贵耳集》)云云,全不可信。因为作者明明在'才簪又重数'后面加了注,说是"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才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认褒之。"其实,这首词同《青玉案》等相似,都是借题发挥,另有寄托的。它很可能是作者托词怀念过去(前片),迫切盼望朝廷起用,以实现恢复中原之壮志(后片)。从这里也可看出作者的创作才能的确是多方面的,从豪放到婉约,各种风格都能运用自如,妙不可测。我们要反映新的时代风貌,更需要学习、具备多方面的创作才能。

御街行
--││--│(韵)│+│(豆)--│(韵)
+--││--(句)-│+--│(韵)
--+│(句)+-+│(句)-│--│(韵)

+-+|--|(韵)|+(豆)--|(韵)
---||--(句)-|---|(韵)
+-+|(句)+--|(句)++--|(韵)

例一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 ,请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

例二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
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
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小、桥儿外,
燕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
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花草粹编》卷八所载无名氏

(1)本调又名《孤雁儿》。十四句,七十八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2)例一范仲淹此词与他的姊妹篇《苏幕遮》相似,都是由描绘秋色到抒发乡愁,都是用丽语来记柔情,带有"花间词"的痕迹,但与"花间词"又大不相同,"花间词"的多数作品好堆砌华艳的词藻,"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风格柔靡,精神空虚的篇目占相当比例。范词则一变这种风气,直抒胸臆,不扭捏作态。如例一虽用丽词,全无堆砌之病;纵记相思,却与色情无缘,而含有刚劲之气。
例二在题材选择和写法上同传统的文人词有很大的差别。词写客居远方,怀念亲人,不是截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而是"以长句作具体详细的描写,有小说、散文意味"(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语言也相当朴实。这种独特的风格,应予重视。结句本五字,"那里"是衬字。

洞仙歌
+-+∣(句)∣+--∣(韵)
+∣--∣-∣(韵)
∣--(句)+∣+∣--(句)
-+∣(豆)+∣--+∣(韵)

+--∣∣(句)+∣--(句)
+∣--+-∣(韵)∣∣∣--(句)∣∣--(句)
-+∣(豆)+-+∣(韵)∣+∣--∣--(句)
∣∣∣--(句)∣-+∣(韵)

例一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 轼

例二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
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
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
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
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宋 李元膺

(1)本调八十三字,十五句,前后片各三仄韵,为东坡改作。其自序云"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纪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所载孟昶《玉楼春》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据沈雄《古今词话》考正,认为孟词系东京人士隐括东坡词而成,比较可信。再从词的格律来看,七字句的后三字用仄平仄(拗句),是《洞仙歌》定格,《玉楼春》是没有这种格式的。
(2)第二句,句法上一下四,第四句九字,多数作上五下四,东坡作上三下六。第五句亦九字,句法上三下六。第六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第七句八字,实系仄起平收之七字句,句首以一去声字领之。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以下两四字句作结,语气注意连贯,要一气呵成。
(3)东坡此词同《玉楼春》相较,从意境到词句都高一筹。特别是后片加了对话,情景相生,写出双方爱慕之深,风格上去浓艳而尚清丽。结尾两句,多用一去声字(但、又)领头,音节委婉,尤耐人寻味。《洞仙歌》为慢词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句式从三字至九字,达七种之多,长短搭配,平仄交替姿态横生,故填者易见长。
例二是一首形象说理之作。前片描绘了一幅早春图画,杨柳放青,红梅初绽,相映成趣,百态千姿。后片前三句照应上文从正面说一年好处不在"浓芳",而在"小艳疏香"。"到清明"三句从反面指出尽管那时"百紫千红",万花怒放,"已失春风一半"。所以结尾提出了全篇的主旨:劝君抓紧早春的时机尽情游乐,"莫管春寒",只要醉心于眼前的景色,一股暖流自然会流遍你的全身。这首词的内涵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我们可以把它的意思加以引伸。早春时节的"小艳疏香",含苞欲放,充满着生机,正好比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如果说前者是"一年春好处"之所在,那么青少年不同样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吗?从这里可进一步体会到"少壮真当努力"(曹丕《与吴质书》)的真谛来。倘再引伸开去,不但青少年该加此,中老年也该"早占取韶光共追游",做时间的主人,岂不是大家都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吗?如果作这样的理解,那么这首词可以说用的是比兴手法,它的鼓舞启发作用也比原来大得多。又此词所用的词句平易而多警策,饶有韵味,比一些堆砌词藻,用典晦涩的作品要高明得多。可惜的是它长期来没有引起注家的 重视。

满江红
+∣--(句)++∣(豆)+-+∣(韵)
++∣(豆)+-+∣(句)+-+∣(韵)
+∣+--∣∣(句)+-+∣--∣(韵)
+++(豆)+∣∣--(句)--∣(韵)

++∣(句)-+∣(韵)
-+∣(句)--∣(韵)
∣+-+∣(句)∣--∣(韵)
+++(豆)+∣∣--(句)--∣(韵)

例一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歌。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态饥餐胡房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 岳 飞

例二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 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辛弃疾

例三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
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
绿鬓将军思下马,黄头奴子惊闻鹤。
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

狂鲵剪,于菟缚;
单于命,春冰薄。
正人人自勇,翘关还槊。
旗帜倚风飞电影,戈铤射月明霜锷。
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
--宋 黄 机

例四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 泣。
到而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元 萨都刺(金陵怀古)

例五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官难续。
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
岂不惜,徽钦辱?
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明 文征明
(1)本调九十三字,十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姜夔改叶平韵,声情俱变,从者甚少,此处不录。
(2)第三第四句为四字两句,前加三字豆。五、六两句,宜用对偶。第七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实即平起平收之七字句上加一豆,所以语气可不停顿。第八句三字,用平平仄,已成定格。后片起四句,均三字仄句,第二、四句叶韵分作两排,各自对偶。为了避免呆滞,可以改为以上二句对下二句。第五、六句均四字,上加一豆。
(3)本调从苏轼开始多抒豪放之情,故一向以声情激越称著,岳飞词就是一例。作者写词时年已三十,却把自己已建立的功名看作象尘土一般微不足道。还我河山,直捣八千里外的金邦老巢--黄龙府,才是自己的志愿。站得高,看得远,意境才能开阔。"三十功名"两句不仅内容好,对仗也很工,音节也很响亮。后片"壮志"一联,说我怀着雄心壮志,象饥饿要觅食似地饱餐敌人的肉;我谈笑自如象口渴了要喝水似地痛饮敌人的血。它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刻骨仇恨,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写不出来的。此外,"白了少年头"的"白"字,"踏破贺兰山缺"的"破"字,都用得十分生动有力,从炼字上也可以得到启发。有人认为此词的忠君思想比较严重。我们认为这首词尽管有忠君思想,但表现了恢复中原的不可动摇的意志,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杰作。
例三也是一首豪放之作,它写于宋理宗绍定末年,那时正是金人由盛而衰的时期,作者主张抓紧大好时机赶走金人,恢复河山。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以此激励士气,建立北伐的胜利信心。结尾"且莫令"两句托物寄情,发人深省,这种结尾避免了口号式的叫嚣,也值得学习。
例四作者用豪放之笔,吊古伤今,"六代"的豪华,只落得一片萧条。全词十八句,有十六句是表达这种感伤的,结尾振起一笔,道出了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客观实际。这种打破分片定格的结构的写法同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颇有相通处。这首词在化用前人诗句上也较成功,如"王谢"两句出自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听夜深"句出自刘的《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等,用得贴切,加深了题意。
例五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作品,有碑刻存于岳王坟。它道出杀害岳飞的真正刽子手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前片写岳飞被诬陷而死于风波亭,"堪恨更堪怜"。后片头四句,欲擒故纵,似乎赵构也未尝不知道国土沦丧,父兄被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要是父兄真的回来了,自己的皇帝宝座还保得住吗?结语更一针见血地道破了他那偏安江左,无意恢复中原并借手秦贼陷杀岳飞以逞一已私欲的卑鄙、阴暗心理。义正词严,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此词写法上通篇议论,不用比兴,但仍不失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词,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说本调以声情激越称著,并不等于说它只能抒豪放之情,有时也可以表现一种低沉的感情,甚至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不例外。如例二的"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那种望乡的心情,已经到了"愁肠千结"的程度了。夏承焘先生指出,"一个词调用各种具体作品来衡量,可以有多种声情。"(《唐宋词欣赏》)这个道理也是必须知道的。
(1)据《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之时制《水调歌》唐时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九十四字,十七句,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在前后片两六言句常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用韵者,对初学者束缚太多,不宜从。(2)起二句各五字,首句下三字,词家多喜用仄平仄。第三句十一字,写作上六下五,亦可作上四下七,东坡此词前片"不知天上"句为上六下五,而于后片"不应有恨"句则为上四下七,可以为证。第五句亦六字,可与上句对偶。后片第三句三字作仄平平,亦属定格。
(3)例一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词,当时作者在山东密州,他的政治处境很不得意,加上想念他分别了七年之久的弟弟子由,"每逢佳节倍恩亲",在中秋的晚上填了这首词。

此词是怎么写的呢?前片开头,作者不是说"今日是中秋",而是化用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以"今夕"两句为引子,暗中点出节日。结合地上联想到天上,似乎看到了广寒宫里的一片琼楼玉宇,乘风归去又多么好啊!但词里突然来了个转折,生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说的是天上,指的是人间。在这种遐想背后正反映着作者一面想回到朝廷中去,一面又怕在激烈的党争中再受打击的矛盾心理。最后,思想斗争胜利了,"起舞"两句,表明那天上的胜景,毕竟比不上人间美好,作个地方官不是更现实一点吗?"何似在人间"句中的"何似",是"哪里比得上"的意思。前片就这样结束了,非常干净利落。后片借月光进一步抒情。开头三句,写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门窗,还照着夜不成寐的人。这样自然过渡到产生怀念这情了。"不应"句说,月亮啊!看到你本不该有什么愁恨的,但你又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分别的时候团圆呢?这一反诘,发人深省,情景交融,不落俗套。不过作者仍把它拉回来,"月有阴晴"句,用形象化的手法道出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为离愁别恨所束缚,精神境 界更比一般高出一筹。"但愿"两句,又归到怀人本题,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希望彼此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还可以共享一下美好的月色。这既是对不能团聚的安慰,又是给自己的政治遭遇的解脱,在写法上,结句的"婵娟"与开头的"明月"也是紧密呼应的。
前人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其所以杰出,首先是作者以乐观主义思想取代感伤情调,在写别离之情的词中独树一帜;同时它的成功也同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分不开的。词的头绪虽然较多,但作者巧妙地用中秋月亮为线索,贯穿全词,甩得开,收得拢。我们学习填词,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例二是辛派词人陈亮的名作之一。公元一一八六年金主完颜雍生日,宋孝宗赵 (音shèn,慎的异体字)派章森为使前往祝贺,陈亮写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勉慰他。词的前片分三个层次:第一写南宋不是没有人才。第二是对章的赞许和寄予期望。第三点明这种朝拜不过是暂时的,有期一日还会叫他到长安的蒿街(外来使臣住居的地方)上来见面的。后片也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写被金占领的中原地区本是我们祖先传下的神圣领土。第三相信迟早会有英雄起来恢复中原的,金朝寿命长不了,宋朝必将中兴。在当时主和派得势,朝廷一片屈辱求和的气氛中作者独出已见,写出这种藐视敌人,对自己充满胜利信心的词来,是很不寻常的。再从词的艺术性来看,气势充足,音节响亮,形式和内容取得了统一,也是可取的。前后片的一些句子如"且复穹庐拜,会向蒿街逢。""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两两相对,意思相反相成,旗帜很鲜明,能起到鼓舞作用。对"尧之都"以下五句,前人早已赞许为"精警奇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这首词虽然文采少一些,或者表现得太露,显得有些不足,但仍然是一首优秀作品。
--秦观,--周邦彦(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宋 徐君宝妻
(1)本调又名《锁阳台》、《满庭霜》。九十五字,二十句,前片四平韵,后片可叶五平韵(例、二),过片二字倘不叶韵,则为四平韵(见例三)。
(2)起二句为四字对,后片换头,起二字叶韵,亦有不叶韵而同下三字合为五字句者(见例三)。但以叶韵为常见。第二、三句各四字,多用对偶。第四、五句各四字,亦多用对偶,前加一字逗,按第四句万树《词律》定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定为∣-∣--,然观诸家所作,除第一字概为仄声(多数用去声字)外,其余四字之平仄可灵活掌握,故应改为∣++++,但须注意,不可连用四个平声或仄声,下列十例可以为证:∣∣--∣渐酒空金(左木右去皿)(秦观),问故乡何日(程垓)且莫恩身外(周邦彦),∣∣-∣∣幸此身未北(徐群宝妻),∣--∣∣正团圆果就(周济),∣---∣早平安烽火(曹贞吉),∣-∣--愿持此邀君(苏轼)漫赢得青楼(秦观)任人笑生涯(同前)便移转吴床(黄庭坚)。
(3)例一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别离的场面描写同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词的前片,作者用优美的意境和语言来渲染这种离情。"山抹微云",山头抹着一缕薄薄的云;"天黏衰草",天边粘着一望无际的衰草。再看"画角"句,一幅深秋晚景便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了。这种萧瑟景象正同离人的感伤心情是相映衬的。两句中一个"抹"字,一个"黏"字,用得非常出色,很难改用其他的字,有的本子把"黏"改作"连",就大为逊色。这说明一定要注意炼字。"暂停"二句是正面交代吃离别酒。"多少"二句是边吃酒边回想到过去的欢乐,不过如过眼云烟罢了。所谓"蓬莱"旧事,看来不是具体所指。"寒鸦"二句是袭用隋炀帝"寒鸦数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句而来,由寒鸦、流水、孤村组成另一幅晚秋图画,前按"斜阳外"三句,别有一番风光,说明时间已较原先为晚,夕阳的余辉已照不到眼前的景物了,暗示着这送别的场面更加凄凉,别情更走向高潮。后片着重抒情。头四句,解带赠囊,表示幽欢的临别纪念。"漫赢得"句表明,即使十分欢爱,到头来仍不免落得个"青楼 薄幸"之名。这是写实,也可能"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此去"以下三句,是直抒离别的感伤,已到衣襟上泪痕斑斑的地步,但依旧是空的,何年何月何日再见,谁也不知道。"伤情处"三句,仍由情回到景,与开头的景色相呼应,不过此时已不是"斜阳外",而是"灯火已黄昏"了。秦观此词,情调感伤,气格不高,这是事实,但为什么又深得人们的喜爱呢?一则由于作者有真情实感,敢于吐露;再则由于作者具有高度语言艺术的修养,善于捕捉形象,写出富有意境和音乐美的警句来。象"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已成了千古名句了。
例二全篇思想比较消沉,是作者客居在外,为官又不得意的情况下写的,"风老莺雏"中的"老"字,"雨肥梅子"中的"肥"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就显得形象而生动。"午阴嘉树清圆",在正午时日光下,树影圆圆整整地铺在地上,这类句子写得工整,是从实地考察中得到的。
据陶宗仪《辍耕录》载:例三作者是一年青妇人,南宋覆灭时,被元兵从岳阳虏到杭州,因不愿受贼首的屈辱投大池而死。自尽前,曾作此词。词里先写国仇,次写家恨,最后写自己的归宿。满腔悲愤,从容写来,不愧女中豪杰,前片结尾"风卷落花愁"句,以虚代实,形象而又含蓄;后片结尾"夜夜岳阳楼"句,言虽身死异地,魂魄仍将夜夜返回故乡,着墨不多而忠贞之心自见。
--李清照
(1)据《词谱》引《列仙传拾遗》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秦穆公把善于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他为妻,萧史便教弄玉作凤鸣,后来果然引来了凤凰。秦穆公为此筑为凤台给他夫妇居住,几年之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离去。本调即来源于此一传说,九十五字,二十一句,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2)起二句和九、十两句均四字对,第四、五句,均四字,上加一字豆。后片换头,首为两字句,均作平声叶韵。一般均不叶韵,叶韵从易安始,形成定格。第三句五字,别家都作上一下四句法,如果这样,第一字应仄,第二字可平。
(3)例词为李易安早期乡居将与丈夫别离时之作,写得感情细腻,真率可爱。前片写早上香炉里的香料早已烧尽,床上的红锦被乱摊着,起来后连头也懒得梳。古代妇女是非常讲究梳头的,现在"慵自梳头",可见词人心里不是滋味。由于不愿梳头,所以让镜匣堆满灰尘也不揩拭,太阳一直照到帘钩上,也不管它。一句话,都是因为"生怕离怀别苦",话到舌头,也欲言又止。也许这种离愁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所以说"新来瘦"。这瘦的原因,既不是因为多喝了酒,也不是因为遇着秋天,究竟是什么,词人不作正面回答,这样可以同上文"欲说还休"相呼应,做到含而不露。换头首句用叠字,是词人的创新,旨在加强语气。休休,即"罢了"的意思。看来这次分别已成定局,即使唱千万遍留别的《阳关三叠》,也无济于事了。词人一想到丈夫此去几乎象桃花源的武陵人那样难以重见,又想到自己被关闭在重云密密的妆楼上,有谁知道我终日凝视着远方呢?恐怕只有楼前的流水了吧!用楼前流水反衬作者思念之深,艺术手法颇为高妙。结尾三句意思递进,层层深入。词人听到夫妻要分别的消息,产生新愁;丈夫走后,思念更切,自然要添"一段新愁"。这三句以"凝 眸处"三字同上文相接,波翻浪叠,不露痕迹,加上词句明白如话,笔意酣畅,俱见作者功力之深。
--姜 夔
(1)姜夔自度曲。张炎曾以此咏荷花荷叶,更名《红情》。九十七字,十九句,前片五仄韵,后片七仄韵。
(2)第二句五字,上一下四,一字为领字格,宜用去声。第九句五字,末尾三字应拗,须作仄平仄。后片换头,起句两字,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叶。第三句五字,同前法。第六句至第八句,则与前片第五句至第七句相同。第九句六字,三字逗。按此调格律,龙榆生先生曾引张炎同调(《红情》)相对照,指出了张词平仄句豆,皆与"定格"小有出入,"多以入作平"(见《唐宋词格律》)。如姜词"月色",张作"香色",姜词"玉人",张作"红衣"等。但情况并非统统如此,张词中另有以平声"人"代上声"与"者,如姜词"叹寄与路遥",张词为"爱向人弄芳",亦有以去声"六"代平声"言"者,如姜词"红萼无言耿相忆",张词为"三十六宫土花碧",等等。龙先生说此类平仄出入"皆有其一定规矩",怎样的规矩,可以研究,但根据两词平仄出入处作一些变通,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不要被规矩限制得太严,以致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此调主要参照张炎同调(无边香色)而定。
(3)例一是作者通过咏梅怀旧之作。前片先追忆过去,用"旧时月色"开头,引出所咏的对象,落笔清丽。我同情人多次在月下赏梅、吹笛,甚至冒着寒冷去摘梅花。可是现在,自己却象南朝的词人何逊那样,逐渐衰老,再也没有早年那种咏梅的豪兴了。但是,竹林前面的稀疏的梅花却依然把冷香送进我的席座,这同我的心境多么不协调啊(正因为不协调,故云"怪得")!后片写自己忆旧的情思渐入高潮,我身处江乡,倍感寂寥,很想折梅赠与情人,又兴叹路遥难寄,何况正逢雪夜!手持酒樽,不禁泣下;眼看红梅,相对无言,只是耿耿相忆。"长忆"两句与开头呼应(其中"千树压"句,形象优美,生动如画,为姜氏名句),意即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同情人携手,踏雪探梅的情景,那孤山上千树万树的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重重叠叠,倒映在西子湖清冷的碧波上,何等气象!结尾两句再回到眼前,可惜现在风吹花飞,各自东西,不知何日才得重见啊!全词情景相生,时间上交替使用,脉络分明,跌宕多姿,是姜词中一首较好的作品。
--宋柳永 --吴文英(陪瘐幕诸公游灵岩)

(1)本调以名《甘州》、《潇潇雨》,唐时本为边塞曲。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九十七字,十八句,前后片各四平韵。
(2)首句第一字为领格字,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亦有不用领格字者,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苏轼),以用领字格为宜;句法上第一、二句原来上八下五(例一),亦有上五下八者(例二)。第三句五字,上一下四。后片第二、四句亦均为上一下四之五字句。第六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七句八字,第八句七字,均三字豆。本调首句、第三句、后片次句、第四句第一字均属领格字,并宜用去声。
(3)例一为柳永名作之一,写的是羁旅行役之苦。前片通过洒向江天的"暮雨"、渐渐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和残照中的"楼头"来渲染暮秋的萧瑟。时属三秋,花木凋零,他乡行役,能不惊心!唯有长江,滚滚东流,不舍昼夜。这是用江水的无情来反衬人的多情,为后片的抒情制造气氛,这一切都在暗示宦游生活的凄苦。在这种心情支配下,过渡到后片。"登高临远",遥望故乡,承上而来,极为自然,用"不忍"两字领起,益见心情的凄凉。"叹年来"两句是用反问形式,明点出游宦之苦,"何事苦淹留",主观上不愿留,而客观上不得不留,充分表明了这种心情的矛盾。由此而联想和猜度到爱人在家也会怀着同样的心情在妆楼上抬头呆望着天边的归舟,三番两次地误认为舟上载着回家的丈夫吧!按温庭筠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等句(《梦江南》),作者此处化用其意而不着痕迹。可以说,作者为妻子的情态摄取了一个生动的"镜头",尽管凭着想象,但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也使词的内容更丰富。末尾两句,再由对方而归结到自己。看来,爱人再次失望中,很可能埋怨自己不归,但是,又 怎知我此时同样靠着阑干,忧愁凝结不解呢?这一反问,能做到虚实相生,曲折多姿,构思是相当精妙的。
从这首词的句法来看,首句第一字为领格字(一般都是去声字),领起下文。这样的句式有四处之多。这种句法取得的效果常常为诗句所难以达到。加上作者富有创作才力,效果更比一般为好。举例来说,开头用一去声字"对"领起下文,在你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幅"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图景。第二句中用一"泻"字,写出秋的景色是"潇潇暮雨"洗出来的,同样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又"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用一"渐"字领起下文,引出了一幅意境十分开阔的暮秋图,气氛悲凉而语带豪壮,这是从李白《忆秦娥》中的"西风"两句脱化而来,成了登楼名句。连一向看不惯柳永的苏东坡也赞评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左田右寺)《侯鲭录》)
例二是吴梦窗陪同仓司幕僚游苏州灵岩山的作品。山上有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所建宫殿的遗迹,这首词表示了吊古伤今之意,写法上也颇有值得借鉴之处。词的开头二句起势突兀;登上灵岩山,四顾空茫,烟霭霏霏。首句"渺"字,属领格字(例用去声字,但这里用的是上声字),领起下文,使人有寥落苍茫之感。作者在第二句里,循名责实,翘首问天,是哪个年代从天外飞来这颗彗星?这是从虚处落笔,而又虚中有实。这个开头不同一般,颇有点浪漫主义气息。"幻苍崖"三句,承上而来,也是虚实相生的。"名娃金屋"、"残霸空城",即指西施、夫差和吴宫,今灵岩山上秀峰寺即馆娃宫的故址。"娃"前著一"名"字,"霸"前著一"残"字,俱见作者用词的感情色彩。西施的艳色名闻天下,而夫差却是一个霸业遭致失败的国君。青山、云林、历史人物和古迹,是实在的,三句前用一个"幻"字,意即这一切均由大星幻化而成,这一下又显得实中有虚了。实际上,这五句中,前二句有"渺",后三句有"幻",彼此呼应,一气呵成,意境深远,句法巧妙,值得学习。"箭径"二句是写实,但作者用"酸"、"腻"、"腥"等 字,都由想象而来,是实中有虚之笔。"箭径酸风射眼",箭径即采香径,是靠香山的一条小溪,"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径。"(范成大《吴郡志》)"酸风射眼"系化用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诗意。汉武帝曾在长安建章宫前建造捧露盘仙人。魏明帝派人把它迁移到洛阳去,李贺借汉代的劫运来喻中唐的衰微。梦窗此一典故,正寄托着同李贺当年相似的兴亡之感。"腻水染花腥",则写周围的花朵上染着箭径里香脂水的腥气。杜牧《阿房宫赋》有"渭河涨腻,弃脂水也"之句,梦窗可能也是说箭径的水仿佛还残留着吴国宫女们倒弃的粉香脂腻,把花香都薰得恶浊难闻了。水前著一"腻"字,花后带一"腥"字,暗寓贬意,感情色彩尤为浓烈。这两处暗典的运用,极为成功,收到了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效果。"时(左革右及)"两句:(左革右及),拖鞋,用为动词讲作拖着鞋走。廊指响履廊。《吴郡志》:履廊,以便梓铺地,"吴王令西施辈步履(木底鞋),廊虚而响,故名",总的意思是廊里秋风吹落叶的响声,仿佛使人听到西施等妃 嫔不时在这里双足步履的声音。两句用的是化实为虚的手法。后片转入评说,开头三句总括上文,通过比较,得出经验教训。当年夫差之所以身死国灭,是为酒色所迷。倩者,请也。"倩五湖倦客",是说夫差的国事仿佛是请范蠡代劳(即受范蠡摆布)。只有范蠡才具有清醒的头脑,懂得越王勾践的计谋,一到吴国被消灭,他便离开勾践,偕西施归隐五湖(太湖)去了。以下由怀古而联想到自己。"问苍天"同前片"是何年"相承接,后句有迟暮之感。梦窗生活于南宋晚期,国事日非,岌岌可危,面对青山,触景生情,自叹华发早生,纵有范蠡之清醒,也无范蠡之逍遥,只能象遗民似的凭吊一番罢了。下面"水涵空"三句,表面上转入写景,实际上以景代情。那是什么样的景呢?但见一片秋水映空的景色,按灵岩寺里确有一个涵空阁,这是虚实并用。在阑干高处,眼看着无数的昏鸦和西沉的夕阳一起落人烟波浩淼的渔汀。这种凄凉的景状,又何尝不意味着国家和个人的悲惨命运呢?结处三句,是作者在极度哀愁中大声疾呼之笔。不过他呼的不是别的,而是酒,还是到灵岩绝顶的琴台上去喝杯酒浇浇愁吧,只有在那里,才能享受一下无边的秋色("秋与云平"体现了秋高气爽的 景象)。张炎说结处三句同作者《闰重九》中"帘半卷,带黄花,人在小楼"一样,"皆平易中有句法"(《词源》)。总的来说,这首词是吴梦窗的精品之一,用典并不晦涩,前片在虚实手法的兼用上尤其成功。吴词虽有过重形式的缺点,张炎甚至批评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词源》)从这首词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张炎的话,并不完全适合。
--李清照,--宋 高观国
(1)本调九十七字,十七句,前后片各五韵,亦有两片首句不入韵者。原来多用平韵格,自李易安词出,便以用仄韵格称著于世。
(2)首句与第二句为四字对偶。 第四、五句,李词作上六下四,亦可作上四下六(见例二)。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九句九字结句,他词多作两四字句加一字豆,独李词作上三下六。
据《词律》载,李易安《声声慢》中多以上声、入声字作平者,前者如惨、盏、点,后者如戚、滴等,因这类词原可作平,故能协律,而仄声字中的去声则不能替代,这是宋人填词使用变声遵循的规矩。关于本调之格律,参考万树《词律》,以李易安和高观国("壶天不夜")二氏之作为准《见例一例二),凡此二家平仄相异处,均作平仄通用处理,但仄声不可用去声。学者不善用变声者,则于平仄通用处以用平声字填之为妥。龙榆生先生之《唐宋词格律》对此未作详细考证,单引李易安一体,对指导填词来说,还嫌不够。
(3)例一是李清照的名作之一。作者原住山东济南,结(左衤右离)以后,同丈夫赵明诚一起从事研究和创作,夫唱妇随,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金人南侵,中原沦亡,他们仓皇南渡,不久丈夫病死,一系列变故向她袭来,而她自己也长期流落浙东一带,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这反映到她后期的作品中自然会流露出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首《声声慢》,正表达了这种思想。词调虽分上下片,但从内容来看,浑然一体,难以分段,表现手法有独到之处。由于作者怀有国仇家恨,常常惦记着失去的文物和逝去的亲人,所以情不自禁地产生"寻寻觅觅"的动作,寻觅的结果,周围环境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大失所望,于是心头"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七对叠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气呵成,是真实感情的生动描写,无一点斧凿之痕,"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徐(左钅右九):《词苑丛谈》)。接着,词人用铺叙的手法借周围的景物层层深入地渲染自己凄戚的心情:"乍暖"两句,总的交待一下季节,时届深秋,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最难调护,其实也就指心情最难平静。"三杯"两句,说即使喝它三杯两盏淡酒,又怎能抵得住那狂吼的 晚风呢?这是第一层。"雁过也"三句,说仰望天空,北来的大雁,本属旧时相识,曾以锦书相托,可如今物是人非,看到后徒增伤心而已,这是第二层。换头紧接上文,"满地"两句,说俯视地上,黄花堆积满地,干枯憔悴,不堪一摘,借以比喻自己沦落的身世,这是第三层。"守着"四句,说独自凭窗,百无聊赖,只盼快点天黑,偏又是梧桐细雨,惹人愁思,此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人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一脉相承处,但李词不明说,只选两组叠字,同开头的叠字相互呼应,叫这愁思,随着点点滴滴的梧桐雨声,都入心头,让读者自己体会此中况味,意境比温词更为深远,这暗第四层。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一系列的景物触动自己,极度痛苦,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因而结处自然提出反问:似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得了!在高潮处突然收住,这是同作者不寻常的感情相一致的;同时,意在言外,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首词在语言上除有善于使用叠字的特点外,通篇象白话,仿佛谈家常,看似朴素浅显,平淡无奇,其实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一是在声韵上,发 前人之所未发,如开头七对叠字中后三对均用唇齿音,比较低沉,予人以咬牙忍痛之感;后片的"点点滴滴",改用舌音,富有节奏感。又本调原为平韵格,是作者把它改为仄韵格(叶入声),增强了不平常的悲凉气氛。从全词的风格来看,笔势奔放,柔中见刚,用豪放的风格表现了婉约的情思,是李清照晚年的杰作之一,在整个宋词中也是少见的。
由于时代和环境起了根本的变化,我们肯定和介绍李清照这首词,并不是要大家亦步亦趋地去模仿它,而是要学习这位才能出众的女作家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的创新精神和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上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