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民族文学 > 阿昌族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阿昌族文学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梁河、陇川两县。人口 2
万多人(1982)。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阿昌人一
般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阿昌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神话史诗《遮帕麻与
遮米麻》,在阿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流传最广的
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歌。民歌《阿昌
苦》、《三石皇粮哪里来》等,反映了阿昌人民过去的
苦难生活。有一种名为窝罗(又叫“大切”,意为“堂
屋旁边的欢乐”)的民歌,多在喜庆时演唱,主人客人
围着桌子,边跳边唱。窝罗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有领
唱,有随唱。随唱是重复领唱的歌词。它格调欢乐,节
奏感强,较多地保留了阿昌族口头文学短小精悍,形象
鲜明,语言通俗,声韵铿锵的特点。
  阿昌族民歌中数量众多、最富生活情趣的是情歌。
情歌可分为三类:一类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
外高声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一类
叫“相作”,是夜深人静,青年男女在丛林里幽会时低
声对唱的情歌,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世代流传的长篇叙
事歌词,可连唱几昼夜;一类叫“相勒摩”,也是对唱
的情歌,调子幽雅亲切,歌词含蓄缠绵,比喻生动贴切。
  阿昌族群众中还流传着大量的神话、故事、传说。
神话《狗的故事》叙述远古时代在一次毁灭性的洪水中
狗的功绩;故事《谷稷》,解释阿昌族祭祀谷神的习俗;
《选头人》反映氏族公社解体,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的
社会形态;《莱赢与纳康》形象地表现了阿昌族各支系
间的血缘关系。流传较广的故事还有《继母》、《亲妹
子与晚妹子》、《牛娃》、《哪个错找哪个》、《大象
走路为什么轻轻的》等。它们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民族
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观念。
                  (王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