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文学理论 > 文学鉴赏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文学鉴赏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
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
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
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
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
的重要环节。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
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
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
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
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
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
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
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但是单有感觉没
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
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夸大感觉与感情
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把文学鉴赏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
的“形象直觉”活动,是片面的。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
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
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
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学鉴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
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鉴赏活动
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的统一。任何
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
规定性。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
形象本身所决定的。读者在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
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但是读
者鉴赏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
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
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鉴赏
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
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
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
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
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
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
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
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
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
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
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
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
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
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
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
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
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
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
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
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
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
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
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
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
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
“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
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
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
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
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
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
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
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
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
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
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
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
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
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
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
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
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
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
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
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
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
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
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
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
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
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
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
现象。
  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关系。作家创作的作品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客体对象;而
文学作品又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作用。
因此作家创作,也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规律,尊重读者的
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同时,文学创作又具有培养和提
高读者鉴赏水平的使命。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
的耳朵说来,最美的□□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
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鉴赏者若
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而读者
的鉴赏水平,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意识的制约,又
受文学作品这一鉴赏客体对象的制约。马克思说:“艺术
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政
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对文学
作品进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所
以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
读者的鉴赏水平,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又要努力丰富和
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以满足读者不断发展
的鉴赏需要。
                   (顾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