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文学理论 > 文质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文质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它包括“文”与
“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
语·雍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
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邢□疏:“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孔子
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
原来是就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及言谈举止说的。“文”指
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这是一方面的意义。后
世文论沿用“文”、“质”,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
格范畴的华美和质朴,如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说:
“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不一,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
野。”又如苏轼论陶渊明诗的特点,称“质而实绮,癯
而实腴”(《与苏辙书》)。再如后世的“尚质”、“尚
文”之说,等等。
  但“文质”运用到后来的文论上,也还有另一方面
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
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由于文学风格上的
华美和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
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
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很多著名的作
家和理论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至黄宗羲、叶燮
等,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都有精辟的论述。
  尽管“文质”具有艺术风格和形式内容方面的意义,
但不论从风格的华美与质朴方面看,或从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是在强调
“质”,即强调质朴或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华、朴相济,
“质”、“文”兼备的。不过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
也常常有偏尚质朴、偏重内容或偏美辞藻、偏于形式的
倾向。
                   (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