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词类专集 > 长庆体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长庆体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以《长恨歌》、《琵
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体。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作《白氏
长庆集》;元稹自己的集子,后亦题名《元氏长庆集》。
“长庆体”系由此得名。
  “长庆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后期诗人戴复古的
词作和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戴复古有《望江南》词
四首,基三云:“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
刘克庄《后村诗话》在比较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
剑器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说:“此篇与《琵琶
行》,一如战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杜
有建安、黄初气骨,白未脱长庆体尔。”戴复古以“长
庆体”对“稼轩风”,所指还比较宽泛,刘克庄则已明确
地以“长庆体”指称《琵琶行》一类诗歌。但与戴复古、
刘克庄同时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却只开列了
“元白体”、“元和体”而无“长庆体”,说明“长庆
体”之称在宋代尚未普遍流行。
  “长庆体”作为一种确定的诗体名称广为流行,是
在清初以后。诗人吴伟业大量采用这种体制进行创作,
写下了《圆圆曲》、《永和宫词》等名篇,后人从而效
之,此体遂大行于世。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引同时人
《读梅村诗》云:“百首淋浪长庆体,一生惭愧义熙民”。
即指吴伟业仿效元白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林昌□《射
鹰楼诗话》云:“七言古学长庆体,而出以博丽,本朝
首推梅村。”可见吴伟业学“长庆体”而又有所发展变
化,因而后来又被称为“梅村体”。“梅村体”实际上
是“长庆体”的一种变格。
  “长庆体”的特点,大致有三方面:从内容上看,多
叙写时事。往往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或事件,通过儿
女之情和悲欢离合来反映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主题。
例如《长恨歌》和《琵琶行》,一写宫闱帝妃的爱情悲
剧,一写民间歌女的悲凉身世,即为“长庆体”常用的
两种题材。从形式上看,为七言歌行。虽属古体,却又
多用律句,间用对偶,只是不象近体那样有严格的格律
要求;同时又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隔使用,以求得音
调的协调圆转和抑扬变化。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七古新
调”(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从表现手法
和语言风格上看,以铺叙为主,往往敷写淋漓,并注意叙
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则要求丰富多采、婉丽缠绵。袁
枚《仿元遗山论诗》其二云:“生逢天宝离乱年,妙咏
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读一缠绵。”即
道出了“长庆体”语言方面的特点。
  前人对“长庆体”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纪昀
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批白居易七律《杭州》诗称“此
所谓长庆体也”,《四库全书总目》称范成大五古《西
江有单鹊行》、《河豚叹》“兼杂长庆之体”,是将七
律、五古也视为“长庆体”。这与后来通行的“长庆体”
概念有所不同。
                  (刘德重)